臺灣瀛社詩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請用全漢字真名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446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閩南語聲韻學】- 前言

   關閉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1-4-30 04:22:56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閩南語聲韻學】- 前言  撰文:惜餘齋主人

本書雖名之曰《閩南語聲韻學》然與諸漢語之聲韻學,實大同而小異。由於閩南語在整個漢藏語系中,相對屬於較為古老之一支,其讀音大部保存中古音之原貌,而部份語音甚至可追溯到三代時期之上古音。故閩南語聲韻之學習與研究,對於熟悉中古四聲之古典詩人,實較易於入門,並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亦更能得其堂奧。

論及個人研究聲韻學之淵源,最先是隨基隆詩學大家 周植夫先生習唐詩,於諷誦之餘,熟習中古音之聲、韻、調。更因讀到清人錢大昕《十駕齋新錄》中『古無清脣音、古無舌上音』等說,核之閩南之語音正合符契,進而引起研究聲韻學之極大興趣。閱二十年而略有所得,嗣於臺灣師範大學旁聽聲韻學家 陳伯元(新雄)教授之聲韻學課程,以印證所學,深獲助益。民國八十八曾出版《閩南語聲韻學簡述》一書,有感於近年來教育當局,正積極於國民中、小學推動母語教學,為期能為爾來致力學習閩南語者,指出一條正確之門徑,故將舊稿重新整理,增加篇幅,並獲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列為本(九十一)年度補助出版之項目。

由於本省早期之漢文傳授者,於聲韻學一門,率皆以為細末之事而不予注重,加以本省地處海隅,交通不便,光復以前,有關聲韻學書籍,概不一見,以致聲韻學常識缺乏。經師教學,但憑口授,相沿既久,訛誤情形頗多。而閩南語之源流,可自漢、魏、晉、唐之中古音,上溯至三代之上古音。其間經歷數千年之演變,而有古音、今音、讀音、語音、雅音、方音、轉音之異,加之各種時空因素,造成語言之訛變,然而演變之程序,有其一定軌跡。本書之目的,即在提供學習及研究之方向。由於顧慮到學習者之程度,故不重理論,而以實用為主。又歷來治聲韻學者大別可分為考古與審音兩派,本書側重於審音,希望對古典漢文、詩詞作者及有心於閩南語之學者,能有所幫助。

就個人之心得,聲韻學之研究,應以科學之方法,去分析該字之聲類、韻類、陰陽、清濁、閉合、洪細、及發聲送氣等構成因素。與乎藝文創作不同之處,在於藝文創作乃是主觀的、感性的;而治聲韻之學,須是客觀的、理性的及科學的。以此認知,去研究聲韻之學,方不至於誤入歧途。故特別揭出「明陰陽、辨開合、審清濁、分洪細、別今古、判其發送收」以為研究聲韻之要。果能如此,則古音明矣!聲韻之學至矣盡矣!

本書共分十章,第一章《緒論》揭出聲韻學之作用及研究聲韻學之方法;第二章《反切》闡明反切之法及反切之聲母與韻母,並將《廣韻》四十一聲類及二百六韻之反切上下字分別列表,又將切語上下字之音切逐字列出,以供查考。且將脣音字另行標出,使讀者不致因切語為脣音字而產生誤判開合之情形。此外,並將閩南語之反切及聲母、韻母做一剖析,使讀者能將漢語之聲韻學與閩南語之聲韻學,融而為一;第三章《陰陽清濁與發送收》將聲韻學上「陰陽」與「清濁」之術語,作一釐清,使讀者不致受前人不正確論調之誤導,而產生認知錯誤之情形。並對「濁上」與「濁去」之聲調做一辯正,以導正時下研究閩南語者之觀念。發送收部份則將北音與南音於發送收差異之處作一解析;第四章《等韻》一章,迺將等韻圖之作用及種類稍作介紹,並就開合與洪細詳為解說。其中有關脣音字之開合,採李榮『脣音字無所謂開合,同時又可開可合』之論點,以該論於切語下字用脣音字者,較易得到正確及合理之解釋故也;第五章《韻鏡》闡述等韻書之功用,及解釋《韻鏡》之檢法,並將各等韻書籍之歌訣擇要收錄,已供讀者參考;第六章《平水韻平聲三十韻之解析》以目前詞翰家通用韻書之韻目,逐一解析其開合、洪細及文白讀音之對應關係,雖只舉平聲韻為例,然而舉平以賅上、去、入,並就《廣韻》二百六韻合併於目前通行韻書之韻目亦予揭出,使讀者相互對照,於聲韻學者及詞翰家皆有所助益;第七章《工具書之使用》將聲韻學之參考學籍《音韻闡微》《切韻考》及《康熙字典》《辭源》《辭海》等字書辭書之用法作一分析,併試評其優劣。且就閩南語現有之韻書中,舉《彙音寶鑑》為例作一說明,使讀者稍具概念;第八章《歷代以來造成之音變與訛讀暨文白異讀現象》將歷代以來,閩南語所產生之音變與訛讀暨文白異讀現象,舉例說明,俾讀者有所會通;第九章《類隔反切訂正》在聲韻學上因古今聲韻產生變化,致讀法有所不同,其聲母不同部份之為類隔反切,最主要者有「脣音類隔」、「齒音類隔」與「舌音類隔」,在閩南語方面,只有脣音產生類隔,其餘則古音今音仍無差異。本章就「脣音類隔」逐條予以訂正,改成音和;第十章《閩南語之源流與書寫文字》則就閩南語之形成與發展及傳播至臺灣之概況作一說明,使讀者明瞭閩南語與漢藏語系之相互關係。質言之,閩南語乃漢藏語系之一支,且因較早脫離母體而少受外在影響,此乃閩南語保有較為古老音韻,而成為古音活化石之緣故也。
為使讀者早日進入情況,書後並將梁(六朝)周興嗣所著之《千字文》一書,逐字列表,標出各字之切語,並分析聲母、韻母、等第、清濁、開合、調值等,更實以相承之平、上、去、入聲字及常用之同音字,使讀者能自此千字之中,求得約二、三千字之音讀,如能善加隅反,則閩南語之聲韻一道,可企而至也。

本書使用之標音方式,除傳統之《廣韻》音切外,並加註教育部推薦之《臺灣閩南語音標系統》(簡稱TLRA)給予讀者相互參照,使更容易進入情況,原先尚考慮以早期朱兆祥所編著之《台灣方音符號》為輔助音標,然因符號過於複雜,且無法輸入電腦而作罷。而目前坊間使用之十五音等呼法由於不屬正確之聲韻學,教會羅馬音標又因尚有數韻無法標出(如《廣韻》之「魚、痕」等韻之字)故只有割愛。

本書由於定稿匆促,容有未周之處,尚祈大雅方家不吝賜正。

時在民國第二壬午首夏  林正三於惜餘齋

閩南語聲韻學/林正三社長著作/文史哲出版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1 反對反對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臺灣瀛社詩學會  

GMT+8, 2024-5-13 09: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