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璐西 於 2011-11-11 17:19 編輯
蘿窗詩話 黃祖蔭
胡適
生前擁享有三十六個博士學位之胡適博士(1891〜1926),安徽績溪人,誕於上海,未滿兩歲,即隨母來台南與任職督署之父相聚,未幾乃父奉調台東直隸州知州兼領鎮海後山軍務,舉家前往移居,至甲午事變內渡返里,而乃父鐵花公留守,以助劉永福抗日企圖台地自主,並立遺囑,不幸竟殉難報國(文革時紅衛兵掘墳且棺中無頭屍,見傳記文學479卷3期載胡適父親之死一文)。是故胡博士後在台演說自稱半個台灣人,黃純青亦曾撰謂台灣為名聞天下權威學者胡適博士之識字發祥地。
胡適固上世紀之雄一也,唐德剛稱可代表中國「文化整體」(Cultural entiey),舉凡文學、史學、哲學、宗教、政治各方面,莫不首開風氣。本文僅就其文學上之改革,特別是以詩命題,不遑他述。
胡適於故鄉四叔介如先生塾中九年,遍讀四書五經,旁及乃父手編「學為人詩」,「律詩六鈔」,又私覽小說多部。十三歲奉母命往上海依兄接受新教育,六年中,自梅溪學堂而登澄衷學堂,而中國公學。入公學未及半載,因患腳氣病,請假在其自家開社之瑞興泰茶行養病,此期間偶讀吳汝綸所選古文讀本中之古詩,始發現古詩天然渾橫之美,自由活潑,於是興趣由數學轉向於詩,時而摹傲,好詩成癖,立志願作詩人。 稍後果以「少年詩人」著名,當時任叔永贈其詩曰「同班多英俊,君獨露頭角」。茲舉二例藉以印證: 述志(以赬音所同學相和) 生今年十六,所學竟何成?苦慮憂如沸,愁顏酒易赬。 傷心增馬齒,起舞感雞鳴。努力完天職,榮名非所營。
題謝尹文之考趙建藩三君影 人物江山皆入畫,萬花叢裏見群賢。 銷魂無語思宗國,執手相看盡少年。 尚有此中能笑傲,已無片土不腥羶。 哀時詞客知何益,幾度詩成一泫然。
迄至赴美留學前,計詩作二百餘首,半為律詩。赴美後初不欲為詩,嗣昔日詩伴聚首,復作馮婦。從而於古詩、近體詩、長短詩、韻詩、無韻詩曾作種種研究,試而創新,卒至推出白話詩,成為新詩鼻祖,主張「詩國革命自何始,要須作詩如作文」,於是造成風潮,迄今不衰。
白話詩首在「新青年」雜誌出現,時1918年一月,共收胡適四首,沈尹默三首,劉半農兩首。1920年胡適出版「嘗試集」,自評「像一個纏過腳,後來又放大了的放腳鞋像,而人謂只耐一回讀,幸而清順明暢」,發展至今,百家爭鳴,自有文學史家定奪,在下不敢妄為雌黃。然目睹新月派及現代派相繼零落,時下有心者面對西化詩、口號詩、朦朧詩等感到失望與厭倦,又鑑於胡適、沈尹默、聞一多、朱自清等人重返舊詩並向古典文學鑽研。可知新詩即白話詩之道路仍極坎坷,殊難突破(breakthrough)。吾人以為舊詩與新詩,無妨以各自語言、分途並進,向前探索,不必爭辯。所謂舊詩係千餘年歷代無數才智之士接力耗盡心血之瑰寶,卓然傲視於世界文壇,欲輕取而代之,決非易事。吾人應如何因應新事物、新語彙、新思想、新視角注入其中,要去霉、去酸、去俗套、去禁忌乃為要務。以繼黃遵憲吳碧柳未竟之業。
註:本文刊於乾坤詩刊第4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