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瀛社詩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請用全漢字真名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10002|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從現行國音中分辨入聲字?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11-10-5 11:57:1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善哉 於 2011-10-6 10:44 編輯

規則太繁鎖, 建議直接用臺灣漢語讀冊音朗讀漢字即可以瞭解漢字入聲

1. 由 玉階生白露 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廉 玲瓏望秋月 ~~李白 玉階怨詩韻腳說起國語和台語之合於唐韻程度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1 ... ?id=181533438590521

2.  查康熙字典用切韻求得漢音
   
康熙字典 查 臺語漢文音
例 查 "寂"
http://tool.httpcn.com/Html/KangXi/24/PWKOILRNAZUYBCPW.shtml
「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前(tsian5)歷(lik8)切,音籍。【說文】無人聲也。从宀尗聲。
(反切簡便口訣‥「上字辨陰(清) 陽( 濁 ) . 下字辨 平1,5 上2,6 去3,7 入4,8」
前(tsian5 陽平)歷(lik8 陽入)切 => 下字入, 上字陽 切出陽入為第8聲調 音籍(tsik8 疾 賾)


3.
反切 對 兩字漢字字音亦不暸改如何切?
                     
建議 A). 多多進入
下面網址練習
                      穆羽相和(吟唱版)
                       http://www.tpps.org.tw/foru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67
        B). 有KARAOKE字幕(拼音字+音調 及 漢字 字幕)
              國文(古文)學習捷徑~~(其實本來之要徑, 詳入下面URL)  
              如何由聲韻直判平上去入, 教材分享~~
              學習一寡時日後即會看到漢字馬上用台語音讀誦, 進而可以分辨8音,
              聽台語漢文可清楚分出平上去入以及1~8音調, 拼音亦可以增進.               
               http://www.news100.com.tw/
viewtopic.php?t=10925&post
days=0&postorder=asc&start
=74
   
            
~~~~~~~~~~~
註1. 康熙字典中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是啥??
唐朝說的話發音很接近現在的台語文音(讀冊音)隋朝的注音是《切韻》唐朝有 《唐韻》到宋朝《集韻》以及 宋仁宗景祐四年《禮部韻略》
康熙字典中之音切, 可以求證
《切韻》、《唐韻》、《集韻》及《禮部韻略》 才合用於詩韻與台語文音(讀冊音)十分近
http://tw-buddha.com/forum3/index.php?showtopic=8625

【正韻】明 《洪武正韻》皆是以《切韻》、《廣韻》、《集韻》、《禮部韻略》為根基發展而來。
http://tw-buddha.com/forum3/index.php?showtopic=8625
明 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樂韶鳳、宋濂等11人奉詔編成的一部官方韻書,共16卷。宋濂作的序文中說,《洪武正韻》「一以中原雅音為定」。但從編輯 人員的籍貫來看,絕大多數卻是南方人氏。另外,明代的「官話」系統,與上古雅音的差異也非常大。
洪武正韻即為南京官話。 音韻入聲字部份比元朝《中原音韻》(註 韻書) 好很多, 但用於詩韻尚有些些問題.

《切韻》、《唐韻》、《集韻》及《禮部韻略》 才合用於詩韻

註2. 《康熙字典》是一部成書於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漢語辭典,於康熙年間由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張玉書及經篩講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陳廷敬擔任主編,參考明代的《字彙》、《正字通》兩書而寫,重印至今不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A%B7%E7%86%99%E5%AD%97%E5%85%B8
明萬曆年間,梅膺祚編有《字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D%97%E5%BD%99
《正字通》,明末張自烈撰,凡12卷。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A3%E5%AD%97%E9%80%9A
《正字通》是清初著名的字典,廣泛收字超過三萬餘字,依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排列,共12卷,部首與梅膺祚《字彙》相同,皆為214部。正字通共收字33,549字,資料詳博,引用佛道、醫藥、方技,乃至於奇聞異事,唯過份繁雜,有時一字重見於兩部,是其缺點,《四庫全書總目·卷四三·正字通》評「徵引繁蕪,頗多舛駁。又喜排斥許慎《說文》,尤不免穿鑿附會,非善本也。」。

註3. 「阿母」:閩南語和客家話稱母親為「阿母」,表面看來帶「阿-」的稱呼似乎很鄙俗其實一稱謂早在漢朝就有了,如樂府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上堂啟阿母。」「阿」的本義是「山阿」,古代曾尊稱商朝名臣伊尹為「阿衡」,可見客家和閩南方言中以詞頭「阿-」稱人其實並不鄙俗,其來源甚為古老。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1 ... ?id=181533438590521

〈孔雀東南飛〉
...
阿母謂阿女 汝可去應之
阿女銜淚答 蘭芝初還時    府吏見丁寧 結誓不別離     
今日違情義 恐此事非奇 自可斷來信 徐徐更謂之     
阿母白媒人 貧賤有此女    始適還家門 不堪吏人婦
豈合令郎君 幸可廣問訊    不得便相許 媒人去數日     
⋯⋯ 尋遣丞請還 

〈孔雀東南飛〉
http://xs3.tcsh.tcc.edu.tw
/~fish/chinese/qin_han/han
poem/new_page_1.htm

       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斫遣,自
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沒水而死。
       仲卿聞之,自縊于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全唐詩關於【阿母】之詩作頻出僅列數例供諸大大參考
1. 卷633_58 【步虛】司空圖
http://www.millionbook.net
/gd/l/libai/qts/qts_0633.h
tm

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
云韶韻俗停瑤瑟,鸞鶴飛低拂寶爐。
⋯⋯
越燕二首-李商隱詩
http://www.picksth.com/poe
m/%E8%B6%8A%E7%87%95%E4%BA
%8C%E9%A6%96-%E6%9D%8E%E5%
95%86%E9%9A%B1/8459/

  上國社方見,此鄉秋不歸。為矜皇后舞,猶著羽人衣。
  拂水斜紋亂,銜花片影微。盧家文杏好,試近莫愁飛。
  將泥紅蓼岸,得草綠楊村。命侶添新意,安巢復舊痕。
  去應逢阿母,來莫害王孫。記取丹山鳳,今為百鳥尊。

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同用家花車斜四韻) 劉禹錫
http://www.zwbk.org/zh-tw/
Lemma_Show/18697.aspx

何處深春好,春深萬乘家。宮門皆映柳,輦路盡穿花。
池色連天漢,城形象帝車。旌旗暖風裏,獵獵向西斜。

何處深春好,春深阿母家。瑤池長不夜,珠樹正開花。
橋峻通星渚,樓暄近日車。層城十二闕,相對日西(一作玉
梯)斜。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臺灣瀛社詩學會  

GMT+8, 2024-6-3 03:0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