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瀛社詩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請用全漢字真名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277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員傳記-拾肆】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1-4-12 23:32:46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社員傳記-拾肆】

※羅秀惠(1865∼1942)書法家、詩人,亦為瀛社創社員。字蔚村,號蕉麓,別署花花世界生,臺南人。光緒年間舉鄉試,乙未割臺,一度避居北京,事定後回臺,寓居安平。日總督以懷柔手段為統治方針,刻意攏絡文人,招來臺北,詢以「治臺十策」。兒玉總督曾聘為《臺澎日報》漢文主筆,並協助纂修《臺南縣志》,旋被舉為臺南師範學校教諭。羅氏能詩文,尤工艷體,平生放浪詩酒。因出過天花,滿臉痘瘢。然身材高大,自命風流,每愛流連於秦樓楚館,酒女藝旦等震於文名,紛請索題。曾與「滿清帝國特命全權大使」謝介石、《臺灣通史》作者連橫同遊大稻埕江山樓,愛上名藝旦王香蟬,遂娶之。後因貪圖故孝廉賴文安寡妻蔡氏碧吟家資,謀贅其家而與王氏離緣,行為不檢因為除籍 。一九二五年一月,得顏國年等之捐助,創《臺北黎華新報》社任發行人,計出五號,除刊載梨園藝文外,兼及小說、詩文、隨筆。氏風流不羈,然行草書法為世所珍,晚年患惡疾,窮愁潦倒,自云:「埋首債臺千塊壘,等身價值五株錢」。因腕瘁,遂以左腕作行草榜字,筆力依然沉雄。曾開「千書會」任人求書,故墨蹟流傳甚廣。

※蔡啟華(1864∼1918)祖籍福建泉郡惠安縣,幼隨父渡臺。其父以舌耕為業,啟華隨侍讀書,詩文一道,頗有心得,未幾其父逝,啟華即設帳授徒,娶婦置家。領臺以後,充大稻埕公學校漢文教師,後任總督府學務課員。其長郎玉麟由國語學校乙科師範部畢業,充大稻埕公學校訓導。因熱心向學,欲與其次弟玉鶴東渡留學,乃父子俱辭職,挈眷而往。玉麟、玉鶴二人,皆入明治大學法科,啟華理家,作久住計。不意啟華老疾發作,在京醫治不效,急遽歸臺,旬餘日竟殞,享年五十五。(參閱《臺日新報》五二○四號及六四○○號〈蔡啟華氏逝〉一則)

※陳祚年(1864∼1928)名宗賦,字叔堯,號篇竹,生於同治三年,十一月五日,祖籍泉州同安。幼年隨父遷臺,居艋舺八甲庄,後徙大稻埕。幼好學,通經史,擅書法,亦善謎學。道光二十八年為縣學生員,生性高逸,不喜仕途,在家設三復書齋,課徒為娛。乙未滄桑,舉家西渡鷺江,於福州設帳授徒。逸興豪情,不復往昔。後返臺,與陳作淦、謝尊五等合組宏道公司,經營不善收業。嗣受林朝棟之聘,復去閩,督辦製樟腦。民國肇建,創三復書齋於李家花園,延續漢學,造就人才。然晚境蕭條,雄心累挫,日以書法遣興。所作諸體俱備,由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入鍾繇楷隸,行草尤精緻。臺灣論八法者,祚年第一人也,省垣書壇大老曹容,即為陳氏高弟。晚年執教福州東瀛學校,民國十七年二月十九日,客死榕城,年六十五。著有「三復齋詩文存」一卷。(據《臺北市志卷七.人物志》,按賴子清〈臺灣科甲藝文集〉一文謂「生於嘉慶二十二年」,應誤)

※陳洛(1863∼1911)字淑程,號菊町,生於清同治二年。祖籍泉州,年十三應泉州府試,文名籍甚。十五歲隨尊人榕庭翁來臺,踰年應試,受知於劉蘭州觀察,既獲雋矣,以冒籍見黜,劉觀察終器重之,飭淡水縣查覆入籍,翌歲又捷,補弟子員,以觀風超等一名。為巡撫劉銘傳所賞識,拔充西學堂教習,司鐸四年,培植人材甚多。因助賑獲贈五品同知銜,乙未之變,日人領臺,土匪蜂起,居民一夕數驚,氏告墓將行,已治裝矣,艋舺人士挽留之。七月開保良局,氏為董事,一切條陳簡牘,悉由起草。後就總督府民政局事務囑託,在制府從事者四載。己亥夏,全臺官鹽賣務組合成立,被選為組合監理兼分臺北總館主任。又充法院諮問會參議,旋改為臺北地方法院囑託。《臺灣日日新報》草創時,聘氏兼記者,以其文章經濟,貢獻於世。因事務過勞,致體羸善病,明治四十四年三月驚蟄後逝世,年四十八。(摘自《故陳洛氏之略歷》文載《臺灣日日新報》三九二七號第三版)

※林摶秋(1860∼1938)字翀鵬,號曉邨,咸豐十年生。泉州惠安人,幼經名師傳授,十四歲即設帳講學,唯應試屢困不售,光緒十七年渡臺,居臺北。乙未改隸,被推為保正(今之里長),另設種竹書房於媽祖宮內,後徙於龍山寺後殿。亦瀛社創社員。昭和十三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九。(參考《臺北文物》一卷二期黃文虎〈艋舺舊文人回憶錄〉一文)

※劉維周(1857∼1921)基隆人,初於文山、新店設帳授徒,割臺後之明治三十年,受聘為《臺灣日日新報》記者,詞藻富麗,名噪一時。大正十年卒,年六十五。(參見唐羽纂《基隆顏氏家乘.文徵篇》頁一○○一)

※劉育英(1857∼1938)字得三。咸豐七年生,光緒六年庚辰游泮,籍板橋,民初始遷稻江,為北市名儒。善文章,工詩詞。乙未之變,韜晦家園,優遊自適、不求聞達。以學德兼優,聲名丕著。曾先後任教於板橋公學校、國語學校。日人喜其啟迪有方,迭膺懋賞。嗣設塾於家,課諸生經史。一九二二年,與張晴川、莊于喬、郭春城、李白水等四十餘人,組織「淡北吟社」,被舉為社長。月開擊鉢會四次,勵志切磋,頗見盛況。時晉江名孝廉蘇鏡潭客臺,輒與焉。眾以其才高學富,禮為詞宗。故入選社課,彌不精當。昭和十三年返歸道山,享壽八十有二。育英善屬文,撰《論說》、《雜俎》等數十種,皆言之有物,深寓鄉土氣息。詩則清新流暢,雅有興味。(參考《鯤海粹編•臺北七君子詩》邱秀堂輯)

※王慶忠(1856∼1925)字溫如,大龍峒人,出身望族,以農興產。慶忠少有器局,讀者但觀大略,不喜科第。及長,慷慨好義,於地方公共事業,救災恤苦,輒奮袖先倡,頗多貢獻。乙未割臺,退而家居。日人起為臺北縣、廳參事,以年老多病,從未一履公門。大正十四年三月二十八去世,年七十。(參閱《臺灣列紳傳》,《臺北市志.人物志》謂年八十餘,不知孰是)

※趙益山(1856∼1927)字文徽,號一山,又號劍樓,咸豐六年生(《臺北市志卷七.人物志》做咸豐四年,應誤)。板橋人,年十三失怙,奮志讀書,十八歲第秀才,三十歲入泮,府學批首,翌年鄉試,不售,遂無意仕進。寄籍臺北,潛心岐黃,行醫教讀于家。光緒初,曾來臺北,入主華利洋行。日人據臺,耳其名,屢徵聘,堅辭不就,嘗戒子曰:「汝等有食日人一粟者,非吾子也」。後立「劍樓詩社」,鼓吹詩學,從遊弟子有王雲滄、歐劍窗、駱香林、杜仰山、吳夢周、卓夢庵、許劍亭、李樂樵、李神義、李騰嶽,女弟子有王香禪、洪藐仙、陳飛仙、周畹香、李晚霞、容荷青等,皆一時之選。晚年失明,猶教讀不輟,講授撰述,均賴口傳,而執書問教者,仍絡繹不絕。昭和二年七月十二日,以七十二歲高齡病卒,著有《劍樓吟詩稿》已佚。(參考《臺北文物》二卷三期郭海鳴〈稻江選士錄〉及《臺北市志卷七.人物志》)

※粘冠文(1854∼1904)字舜音,號世清,咸豐四年生,艋舺人,先世泉州名族,嘉慶中來臺。光緒間府庠生,設帳於艋舺,專事教學,王自新、李德音、何賜卿、倪炳煌即其弟子,工書法,尤精漢隸,曾為《臺日新報》記者。光緒三十年二月卒。著有《燕巢小草》一卷未刊。張端然《日治時期瀛社之研究》謂係瀛社員,然據《臺北市志卷七.人物志》謂卒於光緒三十年,即明治三十七年,時瀛社尚未成立,僅錄之以供參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臺灣瀛社詩學會  

GMT+8, 2024-5-20 23: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