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瀛社詩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請用全漢字真名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285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員傳記-捌】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1-4-12 22:20:44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社員傳記-捌】

※葉鍊金(∼1937)字友石,板橋港仔墘人,瀛社創社員。少從名醫黃玉階遊,得其指授。及學成,懸壺於大稻埕永樂街,設恆升藥號,其醫術特異,參以中西,醫治鼠疫、腸病及霍亂,活人無計。工詩文,善書畫,所作淋漓盡致,蒼勁有法。書學董香光,見者讚不絕口。喜酒、嗜茶,性詼諧,人稱為「鍊仙」,卒於昭和十三年。(參閱《臺北市志卷七.人物志》

※曾省三(∼1912)大正一年八月二十六日《臺灣日日新報》4397號〈編輯賸錄〉載「瀛社友曾省三氏去世,同人為之哀悼」云云。

※林景仁(1893∼1940)字小眉,又字健人,號蟫窟主人。光緒十九年生,林本源爾嘉(字叔藏,又作菽庄)長子,從進士施士洁學,而母龔氏嚴督,年十五,畢諸經。及冠,赴牛津大學就讀,精英、日、荷語。其為詩,開拓縱橫,情韻並勝。菽莊文酒之會,與當時文人墨客來往,唱和之樂,累月不息。大正九年,自廈返臺,十二年復去。後仕滿洲,昭和十五年,卒於奉天,年五十二。著有《摩達山吟草》、《東寧草》、《天池草》、《小眉賸稿》等,其詩以憂國傷時為主調,李漁叔頗為推崇。(參見唐羽《基隆顏氏家乘.文徵篇》頁一一○六及張端然《日治時期瀛社之研究》)

南山子曰:林氏詩是清末同光體東傳瀛海第一枝。嘗往福州見石遺老人,《東寧草》即自福州歸來後所作,然亦是性之相近。有意研究者,可併其師事施士洁之作觀之,前後判然。亦是瀛社最值得研究詩人之一。社長所記作品,均收在龍文版《臺灣先賢詩文集》中。


※林熊祥(1895∼1973)字文訪,號宜齋,別署大屯山人。生於明治二十八年七月十日,財經聞人林柏壽之侄(熊祥年齡長於柏壽,卻晚了一輩)詩人林景仁之弟。母親為宣統太傅螺江陳寶琛的妹妹陳芷芳夫人,因而自幼受舅氏薰陶,從寶琛先生研究國學。一九一七年,赴日本東京學習院深造,與日後成為天皇的裕仁同學。歸臺後,主持林氏家族企業,慎握奇贏,無遜大賈。以志趣在文史,從事工商活動,乃是不得不為之。是時,日人提倡皇民化,漢語、漢文,悉禁流通傳播。熊祥嘆曰:「吾愧不能光復故物,然又何忍懍懍若崩厥角耶」。遂潛取輕裝,自基隆泛海北行。是年,陳寶琛應北大之邀,赴都講學,下榻陳衍下斜街小秀野堂中。熊祥至,立往謁,命在大學藏書樓為助理。出入其間,俱積學士。熊祥朝夕盤桓,學益精進。先生工詩文、書法,長於理學,宗陽明,中年以後研究佛教哲學,晚年傾向天臺宗。先生書學王右軍而旁及米元章,曾擇生平所見真跡、名碑、法帖百餘種,條舉列出,綴以短評,輯成《書學原論》,其論書推崇晉、唐、宋之法度,尤其傾倒於米元章。美國國會圖書館欲得其書法,曾函臺北市長高玉樹,請轉致孺慕之忱,並謂酬千金不惜。光復後,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副主委,整理臺灣三百年史料,編纂《臺灣省通志》手著《史略》《哲學》、《蘭嶼入我國版圖之沿革》等。又邀省人魏清德、陳逢源創辦《臺灣詩壇》,以宏揚詩教。於一九二六年擔任瀛社名譽社長。一九四九年創立薇閣詩社(乃徵字薇閣,用以紀念之),被推崇為詩壇領袖。於民國六十二年三月卒。氏長子衡道,精研臺灣地方史蹟,博錄廣蒐,推為專家。乙卯受任臺灣省文獻會,父子同掌一職,雖有先後,究屬罕見,論者驕之。(摘自百年臺灣手蹟展暨黃美娥《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

※李本(1895∼1971)字遂初,號榕廬,桃園縣人(一作臺北人)住四腳亭。初供職法曹,後任李建興氏瑞三礦業公司記室,曾於暖暖置庸廬為居。先後從劉育英茂才、李碩卿名儒遊,博學能詩。當二次世界大戰,詩人張鶴年舉家毀於盟機,妻兒俱罹難,張氏適外出,僅以身免。先生憐其苦況,以女妻之,騷壇傳為佳話。民六十年卒,年七十有六。(參《雨港古今詩選》)

※李騰嶽(1895∼1970)字鷺村、夢癡、夢星、攷園、木馬山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一年六月一日。臺北蘆洲人,性敏嗜學,年十四,從趙一山遊,經傳而外,旁及子史,頗得其旨。弱冠,入總督府醫學校,後復深造於日本帝國大學,獲博士學位。返台居臺北太平町,於大稻埕開設宏仁小兒科醫院。暇時則以詩文為娛,夭矯清健,俯視清流。與黃水沛、林述三、駱香林、歐劍窗、吳夢周、杜仰山、陳大琅、張純甫、蔡痴雲林湘沅等結「星社」。戰後又與黃純青、林熊祥組「心社」,曾任臺灣文獻會主任委員。晚年隱居於士林,民國五十九年四月去世(王詩琅〈李騰嶽先生事略〉則謂卒於六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年八十一,見《臺灣風物》二十五卷三期)平生吟詠,集為《李騰嶽鷺村翁詩存》。(據黃美娥《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臺北市志卷七.人物志》

※林金標(1894∼1978)字占鰲,號竹庵,亦署不稀老人,原籍臺北汐止,嗣遷基隆市定居。學校畢業後,入師古山房受業於郭鏡蓉茂才及謝尊五先生,旋經營雜貨商、碳礦及竹材貿易、典當業等。性恬淡,樂山水,曾參灘音、瀛社、大同吟社等,光復後,題名春人,遍歷瀛洲諸社,文采風流,詩譽遠播。民國六十七年卒,享壽八十有五。(參考九十二年版《基隆市志.文教志.藝文篇》、及曾今可《臺灣詩選》 )

※曹容(1894∼1993)原名阿澹,後改名容,字秋圃,號老嫌,齋號澹廬。名、字、號皆取自詩句「莫嫌老圃秋容澹」。九歲時由何誥廷秀才啟蒙,復拜陳祚年為師習書法。少時在指南宮學詩,偶獲點撥,即能賦詩,為早期瀛社成員。由於日據時全省性書法比賽,幾乎由臺南、嘉義、新竹以南文人所包辦,秋圃遂立志學書,曾告訴好友杜仰山:「詩就讓你作,我要寫字去了。」早年練字,由入夜至天明,因此寫到出血成繭,緣家境不佳,只能用人家不用的壞筆頭,硯台以平台磚為替。先生十八歲即開始教授書法,曾遊歷香江,講學於廈門美專,後赴日任教。一九二九年成立澹廬書會,培育無數俊彥。其教授書法,不僅重視書藝,更要學生勤習國學,列經史、詩詞為必讀科目。一九三四年為了振興臺灣美術,曾與楊三郎、呂鐵州、郭雪湖、陳敬輝、林錦濤等人組「六硯會」,為郭雪湖口中「不易妥協」的人。然於朋友卻十分熱情,前輩畫家陳澄波於二二八遇難後,身為好友的他沉寂良久。其書精擅四體而自成風貌。在技法上,創「回腕法」,並以此法提倡「書道禪」。平生致力於推廣書法藝術達七十餘年,對臺灣書法風氣的振興有很大的影響。今日書壇上眾多書家,多人出其門下。終其一生,淡泊名利,樂善好施,每有筆潤,常捐給寺院和慈善機構。一生以儒生自期,以儒學教化。曾有詩云:「七十年來生活計,呼牛呼馬任誚譏……」此句道出其性情與任俠負氣的文士風。(摘自百年臺灣手蹟展)

※李有泉(1893∼)字嘯庵,號雲林居士,臺北市人,業醫,懸壺之餘,以吟詠自適。著作有《江天閣詩草》、《雲小曉翠樓聯輯》、《雪影齋詩話》等,未梓。

※吳朝綸(1893∼1979)字靜閣,新竹鄭省甫先生之甥,魏篤生夫子啟英軒之高足,自師範畢業,脫離教鞭後,於民國十二年癸亥,在新竹大湖庄某服務處,創立湖光吟社,獎勵同事詩學。廿五年二月,在台北龍江信用組合主事任中,用其餘暇,倡設謎報,顏曰「的社」。(參閱《台北文物》四卷四期黃文虎〈臺北謎學史〉一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臺灣瀛社詩學會  

GMT+8, 2024-6-2 22: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