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善哉 於 2012-2-26 14:40 編輯
末學亦時感書到用時方恨少! 多汲古及琢磨,共勉之!
愚者如吾,惟有多汲古及琢磨古人運辭遣字與串意來補拙。
然今者,漢字訛音致使元韻四聲闇然,成古詩文一大入門之坎。
古文音韻為首要,音韻通後唸詩、吟詩無滯無礙,節錯秩然鏗鏘入韻,
再加以常吟誦,則益助記持份外顯著。駑鈍如吾,即常吟誦古詩文持憶之,
雖常憶之隨忘,但為自樂又何妨! ^_^
佛經云: 佛陀接著問:「我今欲令阿難開悟,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文殊師利法王子回答:「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文殊師利法王子認為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最合適娑婆世界眾生的根器。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article.php?aid=136
敬 : 尊重。 有禮貌的獻上。 慎重、恭敬。
次韵 :
和詩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 和詩,只作詩酬和,不用被和詩原韵;
2 依韵,亦稱同韵,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3 用韵,即用原詩韵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4 次韵,亦稱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依次用所和詩中的韵作詩。也稱步韵。世傳次韵始于 白居易 、 元稹 ,稱“元和體”。
唐 元稹 《酬樂天餘思不盡加爲六韵之作》:“次韵千言曾報答,直詞三道共經綸。”原注:“ 樂天 曾寄予千字律詩數首,予皆次用本韵酬和,後來遂以成風耳。”一說始于 南北朝 。 明 焦竑 《焦氏筆乘·次韵非始唐人》:“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載 王肅 入 魏 ,舍 江 南故妻 謝氏 ,而娶 元魏帝 女,故其妻贈之詩曰:‘本爲薄上蠶,今爲機上絲。得路遂騰去,頗憶纏綿時。’繼室代答,亦用絲時兩韵。是次韵非始 元 白 也。”
元玉 : 光彩奪目, 圓璧無缺無撼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