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瀛社詩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請用全漢字真名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5239|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上平四支』配合韻鏡 例字說明康熙字典之音切拼音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0:20: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善哉 於 2012-12-31 04:39 編輯

下面音韻拼音資料敬請幫忙斧正及指教, 感謝!

上平四支  新增韻鏡易解大全.內轉第四~第八
{i1<一> 清(陰), i5<一ˊ> 濁(陽) ;  ui1<ㄨ一> 清(陰) , ui5<ㄨ一ˊ> 濁(陽)}


內轉第四開合  i1<一> 清(陰), i5<一ˊ> 濁(陽)  
             唯唇音{清 (p<ㄅ>i1●)陂  清濁 (b<ㄇ>i5●)縻 合● 餘皆開口呼○ }         
            *{(p<ㄅ>i1○)卑<或從此之字>。內轉第六開 (b<ㄇ>i5○)眉<或從此之字>}

   
內轉第五合    ui1<ㄨ一> 清(陰) , ui5<ㄨ一ˊ> 濁(陽)  皆合口呼●
內轉第六開    i1<一> 清(陰), i5<一ˊ> 濁(陽) 皆開口呼○
內轉第七合    ui1<ㄨ一> 清(陰) , ui5<ㄨ一ˊ> 濁(陽)  皆合口呼●
內轉第八開    i1<一> 清(陰), i5<一ˊ> 濁(陽) 皆開口呼○
..............................................................

(ts<ㄗ>i1 ○)支枝。(i5)移。(u<ㄨ>i5●)為。(s<ㄙ>ui5●)垂。(tsh<ㄘ>ui1●)吹。(p<ㄅ>i1● / phi1 ○)陂。(p<ㄅ>i1○)碑。(k<ㄍ>i5/ki1 ○)奇。(g<ㄍ*>i5 ○)宜儀。
(唐 fi5○/ph<ㄆ>i5○)皮。(唐j<ㄌ*>i1○/ji5○)兒。(l<ㄌ>i5 ○)離。(s<ㄙ>i1 ○)施。(t<ㄉ>i1 ○)知。(t<ㄉ>i5 ○)馳池。(k<ㄍ>ui1●)規。(g<ㄍ*>ui5●)危。(唐 i1○ / i5)夷。
(s<ㄙ>i1○)師。(ts<ㄗ>i1○)姿。(t<ㄉ>i5○)遲。(b<ㄇ>i5○)眉。(p<ㄅ>i1○)悲。(ts<ㄗ>i1○)之芝。(s<ㄙ>i5○)時。(s<ㄙ>i1○)詩。
(k<ㄍ>i5○/k<ㄍ>i1○)棋。(k<ㄍ>i5○)旗。(s<ㄙ>i5○ 白s<ㄙ>u5)辭詞。(k<ㄍ>i5/ki1○)期。(ki1○)基。(g<ㄍ*>i5○)疑。(si5○)祠。(si1○)絲。
(si1○)司。(k<ㄍ>ui5○)葵。(i1○)醫。(u<ㄨ>i5●)帷。(si1○)思。(ts<ㄗ>i1○/ 白 ts<ㄗ>u1○)滋。(t<ㄉ>i5○)持。(s<ㄙ>ui5●)隨。
(u<ㄨ>i5●/i5○)維。(ts<ㄗ>i1/kh<ㄎ>i1○)巵。(th<ㄊ>i1○/tsh<ㄘ>i1)癡。(th<ㄊ>i1○)螭。(h<ㄏ>ui1●)麾。(t<ㄉ>i5○)墀。
(ts<ㄗ>i5○ / 白 ts<ㄗ>u5○)慈。(u<ㄨ>i5●/u<ㄨ>i1/i5○/s<ㄙ>ui5●)遺。(k<ㄍ>i1○)肌。(ts<ㄗ>i1○)脂。(ph<ㄆ>i1○)披。(h<ㄏ>i1○)嬉。(tsh<ㄘ>ui1●)炊。(b<ㄇ>i5○)湄。(l<ㄌ>i5○)籬。
(ts<ㄗ>i1○)茲。(tsh<ㄘ>i1○)差。(ts<ㄗ>i5○ 白 tsu5)茨。(kh<ㄎ>ui1●)虧。(唐fi1○ / p<ㄅ>i1○)卑。(唐fi5○ / ph<ㄆ>i5○ /tsi1 )疲。(j<ㄌ*>ui5●)蕤。
(k<ㄍ>i5○)岐騎。(h<ㄏ>i1○)曦。(k<ㄍ>i5○)歧。(s<ㄙ>ui5●)誰。(s<ㄙ>i1○ / 白s<ㄙ>u5○)私斯。(kh<ㄎ>ui1●)窺。
(i1○)欹。(kh<ㄎ>i1○)欺。(h<ㄏ>i1○ / i5○)熙。(ts<ㄗ>i1○)貲。(ts<ㄗ>i1)資。(k<ㄍ>i1○)羈。
(唐 i1○/i5)彝。(b<ㄇ>i5●)糜。(k<ㄍ>i1○)飢。(b<ㄇ>i5○)楣。(k<ㄍ>i5○/ts<ㄗ>i1○)祇。
(唐 ngai1○/g<ㄍ*>ai5○)涯。(i1○)伊。(t<ㄉ>ui1●)追。(ts<ㄗ>i1○)緇。(k<ㄍ>i1○)箕。(t<ㄉ>ui5●)椎。(p<ㄅ>i1○)羆。(l<ㄌ>i5○ / hi1○ )釐。(t<ㄉ>i5○)篪。(u<ㄨ>i1●)萎。
(t<ㄉ>i5○)坻。(g<ㄍ*>i5○)嶷。(s<ㄙ>i5○)匙。(唐 fi5 / ph<ㄆ>i5○ , 白p<ㄅ>i5)脾。(n<ㄋ>i5○)尼。(i1○)猗漪。

(s<ㄙ>i1○)凘。(tsh<ㄘ>i1/s<ㄙ>i1○)颸。(tsh<ㄘ>i5○ /ts<ㄗ>i1○)鶿。(s<ㄙ>i1○ / ts<ㄗ>i1○)鷥。(s<ㄙ>i1○)偲。(th<ㄊ>i1/l<ㄌ>i5○)摛。
(s<ㄙ>ui5/t<ㄉ>ui1●)箠。(kh<ㄎ>i1/k<ㄍ>i5○)崎。(s<ㄙ>i1○)褷。(h<ㄏ>i1○)禧。(ts<ㄗ>i1○)榰。
(s<ㄙ>i5○)鰣。(ts<ㄗ>i5○)茈。(ts<ㄗ>i1○)梔。(i1○)椅。(i5○)飴。(th<ㄊ>ui1/tsh<ㄘ>ui1●)推。(l<ㄌ>i5○)璃。
(k<ㄍ>i5○)祁。(s<ㄙ>ui1●)綏。(h<ㄏ>i1○)羲。(k<ㄍ>ui5●)逵。(i5○)怡。(j<ㄌ*>i5○)而。(tsh<ㄘ>i1○)鴟。
(k<ㄍ>i5/k<ㄍ>i1○)其。(k<ㄍ>ui5●)馗*。(l<ㄌ>i5○)漓。(tsh<ㄘ>i1○)菑。(i5○)迆。(s<ㄙ>i1○)篩。
(i5○)貽詒。(s<ㄙ>i1○)葹。(l<ㄌ>i5○)鸝。(tsh<ㄘ>i1○)雎。(i5/t<ㄉ>i5○)蛇。
(l<ㄌ>i5○)麗。。(i1○)椅。(ph<ㄆ>i1○)鈹。(l<ㄌ>i5○)蘺。(h<ㄏ>i1○)僖。(i1○)猗。
(s<ㄙ>i5○)榯。(l<ㄌ>i5○)氂。(k<ㄍ>ui1●)檋。(ph<ㄆ>i5○)埤。
(ts<ㄗ>i1)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2-12-30 20:49:3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善哉 於 2012-12-31 04:15 編輯

夷(唐 i1○ / i5) 【唐韻】【廣韻】以(i2)脂(tsi1)切【集韻】【韻會】【正韻】延(ian5)知(ti1)切,音姨(唐 i1○ / i5)。平也,易也。【詩·周頌】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又大也。【詩·周頌】降福孔夷。 又 安也,悅也。【詩·鄭風】旣見君子,雲胡不夷。 又等也,儕也。【禮·曲禮】在醜夷不爭。【史記·張良傳】諸將陛下等夷。 又  也。【禮·喪大記】男女奉屍夷於堂。【周禮·天官·淩人】大喪共夷槃冰,牀曰夷牀,衾曰夷衾,皆依屍爲言。 又夷俟,展足箕坐也。【論語】原壤夷俟。 又 誅滅也。【前漢· 法志】戰國時,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 又傷也。【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 。又芟也。【周禮·秋官】薙氏掌殺草,夏日至而夷之。 又陵夷,言 凡事始盛終衰,其頺替如丘陵漸平也。【前漢·成帝紀】帝王之道,曰以陵夷。 又地名。【左傳·隱元年】紀人伐夷。【註】國在城陽莊武縣。【莊十六年】晉武 公伐夷。【註】埰地。【僖二十三年】楚伐 ,遂取焦夷。【註】焦,譙縣,夷,城父,   地。 又要服。【書·禹貢】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 又嵎夷,東表之地,在今登州。【書·堯典】宅嵎夷。  又馮夷,河伯也。【莊子·大宗師】馮夷,得之,以遊大川。【郭璞·江賦】冰夷倚浪。【 天子傳】河伯無夷之所都居。【註】冰夷,無夷,  卽馮夷。又【淮南子·原道訓】馮夷,泰丙之禦也。【註】二人名,古之能禦隂陽者。【容齊隨筆】此別是一馮夷。 又女夷,風神名。【淮南子·天文訓】女夷鼓 吹,以司天和。 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勝。相傳籛鏗之子,長曰武,次曰夷,隱此得道,故名。 又水名。夷水,出襄陽及康狼二山之閒。 【水經】漢水過宜城,夷水注之。 又鴟夷,酒器。【揚雄·酒箴】鴟夷滑稽,腹大如壷。【吳越春秋】吳王取子胥屍,盛以鴟夷,而投之江。【史記·貨殖傳】範 蠡變名易姓,爲鴟夷子皮。 又辛夷,花名。【楚辭·九歌】辛夷楣兮葯房。又留夷,香草。【屈原·離騷】畦留夷與揭車。 又【諡法】克毅秉政,安心好 靜, 曰夷。 又姓。周齊大夫夷仲年之後,見【統譜】。 又人名。伯夷,舜秩宗之官。又孤竹君之長子曰伯夷。 又優婆夷。【梵書·翻譯名義】男曰優婆 塞,女曰優婆夷,所雲淸淨男女也。 又與彝同。【孟子】詩雲:民之秉夷。詩本作彝。
             考證:〔【易·說卦】坤上離下明夷。〕 謹按說卦無此語,謹照原書改: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郭璞·江賦】冰夷舞浪。〕 謹照原文舞改倚。〔相傳籛〈下堅〉之子,長曰舞,次曰夷。〕 謹照列仙傳原文〈下堅〉改鏗。


辭 (s<ㄙ>i5○ / 白s<ㄙ>u5○) 【唐韻】似(su7)兹(tsi1)切【集韻】詳(siong5)兹(tsi1)切,音詞(s<ㄙ>i5○)。辭說也。【易·乾卦】修辭立 其誠。【書·畢命】辭尚體要。 又【說文】訟辭也。【周禮·秋官·小司  】以五聲聽其獄訟,一曰辭聽。【書·呂  】明淸于單辭,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疏】單辭謂一人獨言也,兩辭謂兩人競理也。 
又與辤同。【正韻】卻不受也。【書·大禹謨】稽首固辭。【中庸】爵祿可辭也。
又謝也。(s<ㄙ>i5○)【前漢·韓王信傳】溫顏遜辭(s<ㄙ>i5○)。 又別去也。【楚辭·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辭。


期 (k<ㄍ>i5/ki1○) 【唐韻】【集韻】【韻會】渠(ku5)之(tsi1)切,音其(k<ㄍ>i5)。【說文】會也。【易·歸妹】歸妹愆期。 又【書·大禹謨】耄 期倦于勤。【禮·曲禮】百年曰期頤。【註】期,猶要也。 又【書·大禹謨】期于予治。【傳】期,當也,當于治體。 又【前漢·路溫舒傳】刻木爲吏,期不 對。【註】期,必也。 又【莊子·庚桑楚】志乎期費。【註】期,卒也。費,耗也。 又【莊子·寓言篇】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註】期,待也。  又【玉篇】時也,契約也。【廣韻】信也,限也。 又【爾雅·釋宮】八達謂之崇期。【註】四道交出。 又口吃。【史記·周昌傳】臣期期知其不可。
【集韻】居(ku1)之(tsi1)切,音姬(k<ㄍ>i1○)。朞,亦書作期。【易·繫辭】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又【左傳·昭二十三年】叔孫旦而立期焉。【註】從旦至莫爲期。【釋文】期,本又作朞。


帷 (u<ㄨ>i5●) 【唐韻】洧(ui2)悲(pi1)切【集韻】于(u5)龜(kui1)切【正韻】于(u5)嬀(ui)切,音爲(ui5)。《玉篇》幕也,帳也。【集韻】 幔也。《釋名》帷,圍也。所以自障圍也。《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註》在旁曰帷。三禮圖,四旁及上曰帷。《又》掌舍爲帷宮,設旌門。《註》 張帷爲宮。 又帷裳。《論語》非帷裳,必殺之。《疏》在下之裳。其制,正幅如帷。名曰帷裳,則無殺縫。 又車帷。《詩·衞風》漸車帷裳。《傳》帷裳,童容也。《疏》容 謂襜車。山東謂之裳帷。又童容,以幃障車之傍,如裳以爲容飾,故或謂之幃裳,或謂之童容。


巵(ts< ㄗ>i1/kh<ㄎ>i1○) 【唐韻】【集韻】章(tsiong1)移(i5)切【正韻】旨(tsi2)而(ji5)切,音支(tsi1○)。《說文》圜器也。一名觛,所以節飮食。象 人,卪在其下也。《玉篇》巵,酒器也。受四升。《史記·高祖紀》奉玉巵,起爲太上皇壽。 又染草名。《史記·貨殖傳》巴蜀亦沃野地饒巵。《註》巵,烟支, 紫赤色也。 
又《類篇》丘(khu1)奇(ki5)切,音欹(kh<ㄎ>i1○)。義同。◎按《正字通》此字下尚有字,已入卩部,此復重出,今刪。

螭 (th<ㄊ>i1○) 【唐韻】丑(thiu2)知(ti1)切【集韻】【韻會】【正韻】抽(thiu1)知(ti1)切,音摛(th<ㄊ>i1○)。《說文》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 或曰無角曰螭。《前漢·司馬相如傳》蛟龍赤螭。《註》文穎曰:螭爲龍子。張揖曰:赤螭,雌龍也。 又螭頭。《唐書·鄭朗傳》朗執筆螭頭下。 又螭紐。《蔡 邕·獨斷》天子璽以玉螭虎紐。 又馬名。《西京雜記》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一名綠螭驄。 
又《唐韻古音》丑(thiu2)戈(koo1)切 (th<ㄊ>o1)。楚辭,駕兩龍兮驂螭(th<ㄊ>o1),叶上波(po1)字韻,又註引《淮南子》:爰止羲和(ho5),爰 息六螭(th<ㄊ>o1)。 【正韻】亦作彲。《史記·齊世家》非龍非彲。 【韻會】亦作離。《史記·周本紀》如豺如離。 又與魑通。《左傳·昭九年》以禦螭魅。 《註》山神,獸形。 又通摛。《揚雄·蜀都賦》麗靡螭燭。

麾(h<ㄏ>ui1●) 【廣韻】許(hu2)爲(ui5)切【集韻】【韻會】【正韻】吁(hu1)爲(ui5)切,音撝(h<ㄏ>ui1●)。《玉篇》旌旗之屬,所以指麾也。《周禮·春 官·巾車》建大麾以田,以封蕃國。《註》大麾,其色黑,夏后氏所建,以四時田獵者也。 又或作戲。《史記·項羽本紀》諸侯罷戲下。《註》戲,大將之旗。  又與撝同。以手指麾也。《書·牧誓》右秉白旄以麾。《詩·小雅》麾之以肱,畢來旣升。《荀子·成相篇》呂尚招麾殷民懷。《註》招麾,指麾也。 又快也。 《禮·禮器》祭禮不麾蚤。《註》麾之言快也。祭有常時,不以先時爲快也。 
又【集韻】呼(ho1)恚(hui3)切,音孈(hui3)。以旌旗示之曰麾。 又【集韻】况(hong3)僞(ui7)切,音齂(hui3)。招也。《左傳·隱十三年》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註》麾,招也。
考證:〔【集韻】况(hong3)僞(ui7)切,音侐(khui3)。招也。〕 謹按集韻况僞切内無侐字,不得音侐。謹改侐爲齂。


墀 (t<ㄉ>i5○)【唐韻】直(tik8)尼(ni5)切【集韻】【韻會】陳(tan5)尼(ni5)切【正韻】陳知切,音蚳 (t<ㄉ>i5○)。《說文》涂地也。禮,天子赤墀。《徐曰》階上地也。漢制,靑瑣丹墀。《典職曰》以丹漆地,故曰丹墀。砌以玉石曰玉墀。《楊巨源詩》無因 隨百獸,率舞在丹墀。《前漢·梅福傳》願登文石之殿,陟赤墀之途。《漢武落葉哀蟬曲》玉墀兮生塵。又後庭元墀釦砌。 又國名。《西京雜記》因墀國有解形之 人。

茨(ts<ㄗ>i5○ 白 tsu5) 【唐韻】疾(tsik8)資(tsi1)切【集韻】【韻會】【正韻】才(tsai5)資(tsi1)切,音薋(ts<ㄗ>i5○)。《說文》以茅蓋屋。《釋名》茨 (tshu3),次(tshu3)也,次草爲之也。《書·梓材》惟其塗塈茨。《周禮·夏官·圉師》茨牆則剪闔。《莊子·讓王篇》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 生草。 又《詩·鄘風》牆有茨。《註》蒺藜也。《爾雅·釋草》茨,蒺藜。《註》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 又《酉陽雜俎》沙州,飼馬以茨、萁。  又《博雅》積也,聚也。《詩·小雅》曾孫之稼,如茨如梁。 又山名。《莊子·徐無鬼》黃帝將見大隗于具茨之山。 又姓。《後漢·衞颯傳》南陽茨充代颯爲桂 陽太守。

蕤(j<ㄌ*>ui5●)   【唐韻】【集韻】【韻會】儒(ju2)隹(ts<ㄗ>ui1)切<儒離切>,音甤(j<ㄌ*>ui5●) 。《說文》草木華垂貌。《陸機·文 賦》播芳蕤之馥馥。 又冠蕤。《禮·雜記》緇布冠不蕤。《疏》緇布冠,古法不蕤。今特云不蕤者,以後代有蕤,此以凶事故不蕤。 又蕤賔,五月律。《周語》 蕤賔。《註》蕤,委蕤,柔貌也。《前漢·律歷志》蕤,繼也。 又萎蕤,藥名。見萎字註。 又旗名,鹵簿中有之。《唐人詩》望見葳蕤舉翠華。【集韻】省作 苼。考證:〔《唐人詩》望見萎蕤舉翠華。〕 謹照原文詩萎蕤改葳蕤。


歧(k<ㄍ>i5○ /ts<ㄗ>i1○ ) 廣韻】巨(ku6)支(tsi1)切【集韻】【韻會】翹(kiau5)移(i5)切【正韻】渠(ku5)宜(gi5)切,音跂(k< ㄍ>i5○)。【說文】山名。后稷十三世孫古公亶父始居此。【詩·大雅】率西水滸,至于岐下。【一統志】山有兩岐,故名。【六書故】一在今鳳翔府岐 山縣,禹貢導岍及岐,是也。又山海經,岐山,狐岐之山,在今汾州介休縣,勝水出焉,東北會於汾,禹貢治梁及岐,是也。 又州名。本雍州地,後爲秦都,漢爲 扶風郡,元魏置岐州,唐改鳳翔府,號西京。 又路岐也。【釋名】物兩爲岐,在邊爲旁。【爾雅·釋宮】二達謂之岐旁。【註】道旁出也。【列子·說符篇】亡羊 者曰:岐之中又有岐,不知所之,所以返也。 又峻也。【詩·大雅】克岐克嶷。【朱傳】岐嶷,峻茂之貌。 
又姓。【正字通】黃帝臣岐伯,唐岐靈岳。◎按《集韻》翹(kiau5)移(i5)切,音祁(k<ㄍ>i5○)。周文王所封地。又常支切,音坻。山名。
又渠(ku5)羈(ki1)切,音奇(k<ㄍ>i5○)。地名。又章(tsong1)移(i5)切,音支(ts<ㄗ>i1○)。分也。與諸家音切相齟齬。今不从。

欹(i1○)  【廣韻】於(u1)離(li5)切【集韻】【韻會】【正韻】於(u1)宜(gi5)切,音漪(i1○) 。《玉篇》欹歟,歎美辭。通作猗。《詩·商頌》猗與那與。 从欠,與敧別。《說文》凡口出者皆从欠,若吹、欷、歔、歐、歎之類是也。

熙 (h<ㄏ>i1○ / i5○) 〔古文〕焈【唐韻】許(hu2)其(ki5)切【集韻】【韻會】虛(hu1)其(ki5)切【正韻】虛宜切,音僖(h<ㄏ>i1○)。《爾雅·釋詁》緝熙,光也。 《詩·大雅》於緝熙敬止。 又《爾雅·釋詁》熙,興也。《詩·周頌》時純熙矣。《朱傳》亦光也。 又《周語》熙,廣也。《書·堯典》庶績咸熙。《舜典》有 能奮庸熙帝之載。《史記·吳世家》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 又【廣韻】和也。《老子·道德經》衆人熙熙。 又《說文》燥也。 又人名。《左傳·昭二十九 年》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 又【韻會】州名。土蕃地。宋置熙州。 又【正韻】與禧同。《前漢·禮樂志》熙事備成。《註》師古 曰:福熙之事也。 又與嬉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出咸陽熙邯鄲。《註》熙,戲也。 又《淮南子·修務訓》木熙者非眇勁。《註》木熙今之走高竿緣繩者, 言其援豐條舞扶疎踴躍紆徐自如也。 
又【集韻】盈(in5)之(tsi1)切,音飴(i5○)。《揚子·方言》鬱熙,長也。《註》謂壯大也。 又人 名。《左傳·襄八年》鄭公子熙。◎按釋文熙,許其反,徐音怡,二音俱可讀。《六書故》別作。〇按字彙,《正字通》,熙字音義俱詳十畫熈註。考說文玉篇廣 韻,諸書俱作熙,不作熈,則熈當爲俗字。今特將音義備載於此。

貲(ts<ㄗ>i1○) 【廣韻】卽(tsi4)移(i5)切【集韻】【韻會】將(tsiong1)支(tsi1)切【正韻】津(tsin1)私(si1)切,音髭(ts<ㄗ>i1○)。《說文》小罰以財自贖也。漢律,民不繇,貲錢二十二。《徐曰》卽今庸置。 又《玉篇》財也,貨也。《史記·仲尼弟子傳》子貢好廢舉,與 時轉貨貲。 又與訾同。《前漢·景帝紀》今訾算以上乃得官。《註》師古曰:訾,讀與貲同。 又《六書故》資別作貲。

羈(k< ㄍ>i1○) 【廣韻】【集韻】【韻會】居(ku1)宜(gi5)切,音羇(k< ㄍ>i1○)。或作羈。馬絆也。又馬絡也。《廣雅》勒也。《急就篇註》羈,絡頭也,謂勒之無銜者 也。《禮·檀弓》如皆守社稷,則孰執羈靮以從。《左傳·僖二十四年》臣負羈絏。《註》馬羈。 又《釋名》羈,檢也,所以檢持制之也。《左傳·昭十三年》爲 羈終世。 又髻也。《禮·內則》男角女羈。《註》午達曰羈。《疏》一縱一橫曰午。今女剪髮,留其頂上,縱橫各一,相交通達,故曰午達。不如兩角相對,但縱 橫各一,在頂上,故曰羈。羈者,隻也。考證:〔《禮·檀弓》如守社稷,則孰執羈靮以從。〕 謹照原文如下增皆字。〔《禮·內則》男角女羈。《疏》今女剪 髮,留其頂也,縱橫各一〕 謹照原文頂也改頂上。

彝(唐 i1○/i5) 【唐韻】以(i2)脂(tsi1)切(i1○)【集韻】【韻會】【正韻】延(ian5)知(ti1)切(i5○),音姨(i1○/i5)。《說文》宗廟常器也。 从糸。糸,綦也。升,持米器,中實也。彑聲。《左傳·襄十九年》取其所得,以作彝器。《註》謂鍾鼎爲宗廟之常器。 又【廣韻】酒尊也。《爾雅·釋器》彝卣 罍,器也。《註》皆盛酒尊,彝其總名。《周禮·春官·小宗伯之職》辨六彝之名物,以待祼將。《註》六彝,雞彝,鳥彝,黃彝,虎彝,蜼彝,斝彝。 又【廣 韻】法也。《周禮·春官》司尊彝。《註》彝,灋也。言爲尊之灋也。 又《爾雅·釋詁》常也。《書·洪範》彝倫攸敘。《詩·大雅》民之秉彝。
考證:〔《爾雅·釋器》彝卣壘,器也。〕 謹照原文壘改罍。

糜 (b<ㄇ>i5●) 【廣韻】靡(bi5)爲(ui5)切【集韻】【韻會】【正韻】忙(bong5)皮(phi5)切,音靡(bi5)。《說文》黃帝初敎作糜。《釋名》糜,煑 米使糜爛也。《博雅》糜,糏也,饘也。《禮·月令》行糜粥飲食。《史記·封禪書》施糜之屬。《註》施糜粥之神。《風土記》俗尙以赤豆爲糜,所以象色也。  又爛也。《孟子》糜爛其民。《前漢·賈山傳》無不糜滅。 又與靡通。《禮·少儀》國家靡敝。《疏》靡爲糜,謂財物糜散凋敝。古字通用。 又與眉同。《前 漢·王莽傳》赤糜聞之,不敢入界。《註》糜,眉也。古字通用。 考證:〔《禮·月令》行糜粥飯食。〕 謹照原文飯食改飲食。


祇 (k<ㄍ>i5○/ts<ㄗ>i1○)【唐韻】巨(gu6)支(tsi1)切【集韻】【韻會】翹(tsiau5)移(i5)切【正韻】渠(ku5)宜 (gi5)切,音岐(k<ㄍ>i5○)。同示,地神。《說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 又安也。《詩·小雅》壹者之來,俾我祇也。《註》壹者之來見我,我則知之,是 使我心安也。 又大也。《易·復卦》不遠復無祇悔。《韓康伯云》祇,大也。旣能速復,是無大悔。 
             又【廣韻】【集韻】【韻會】章(tsang1)移(i5)切【正韻】旨(tsi2)而(ji5)切,音支 (ts<ㄗ>i1○)。適也,但也。《詩·小雅》祇攪我 心。 【韻會】孫奕示兒編曰:祇兩音,音岐者,神祇之祇。音支者,訓適是也,如詩亦祇以異。揚子曰:兹苦也,祇其所以爲樂也歟。陸德明司馬溫公 以爲音 支。今杜詩韓詩或書作秖,从禾从氏,而俗讀曰質者,非也。《玉篇》秖,竹尸切。
             【廣韻】秖,丁(tin1)尼(ni5)切。皆註曰:穀始熟也。 又通作圻。《左傳·昭十二年》是以獲沒於祇宮。《馬融云》圻內游觀之宮。
              {丁 當(tong1)經(kin1)切,音玎(tin1)。}

緇 (ts<ㄗ>i1○)【廣韻】側持切【集韻】莊(tsong1)持(tshi5)切,音菑(ts<ㄗ>i1)。《說文》帛黑色。 《博雅》緇謂之皁。《釋名》緇,滓也。泥緇黑色者曰滓,此色然也。《詩·鄭風》緇衣之宜兮。《傳》緇,黑色。《周禮·冬官考工記·鍾氏》七入爲緇。《註》 緅又復再染以黑,乃成緇矣。 又【正韻】旨(tsi2)而(ji5)切,音枝(tsi1)。義同。 
又【集韻】側(tshik4)几(ki2)切,音(tshi2)。【韻會】壯(tsong3)仕(su6)切,音滓(tsu2)。《前漢·班固敘傳》涅而不緇。《註》師古曰:合韻音上聲。 又【集韻】側(tshik4)吏(li7)切,音胾(tshi3)義同。

箕 (k<ㄍ>i1○)【廣韻】【集韻】【韻會】居(ku1)之(tsi1)切【正韻】堅溪切,音姬(ki1)。宿名。【詩·小雅】成是南箕。 【傳】南箕,箕星也。正義曰:箕,四星,二爲踵,二爲舌,踵在上,舌在下,踵狹而舌廣。【韻會】箕者,萬物根基,東方之宿,考星者多驗於南方,故曰南箕。 【爾雅·釋天】析木之津,箕斗之閒,漢津也。【疏】天漢在箕斗二星之閒,箕在東方木位,斗在北方水位。分析水木,以箕星爲隔。隔河須津梁以渡,故此次爲析 木之津。【史記·天官書】箕爲敖客,曰口舌。【註】敖,調弄也。箕以簸揚調弄爲象。又受物有去來。去來,客之象。箕爲天口,主出氣,是箕有舌,象讒言。 【石氏星經】箕四宿,主後宮別府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爲相天子后也。【書·洪範註】好風者箕星,好雨者畢星。

椎((t< ㄉ>ui5●) 【唐韻】【正韻】直(tik8)追(tui1)切【集韻】傳(tuang5)追(tui1)切,音追(t<ㄉ>ui5) 。通作槌。俗作桘。《說文》擊也。又鐵椎也。《戰國策》秦遺連環,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已解矣。《史記·信陵君傳》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 鄙。 又《揚子·方言》椎,齊謂之終葵。 又椎鈍,不曲橈也。《前漢·周勃傳》樸椎少文。 又《釋名》椎,推也。耒亦椎也。 又【集韻】朱(tsu1)惟 (ui5)切,音隹(tsui1)。木名,似栗而小。

羆(p<ㄅ>i1○) 【廣韻】彼(pi2)爲(ui5)切【集韻】【韻會】班(pan1)麋(bi5)切【正韻】逋(po1)眉(bi5)切,音陂(pi1)。《爾雅·釋獸》 羆如熊,黃白文。《註》似熊而長頭高腳,憨猛多力,能拔樹木。《陸璣詩疏》羆有黃羆,有赤羆,大于熊,其脂如熊,白而麤理,不如熊白美也。《爾雅翼》羆則 熊之雌者,力尤猛。《書·禹貢》熊羆狐狸織皮。《詩·小雅》維熊維羆。 又人名。《書·舜典》讓于朱虎熊羆。《註》四臣名。 又《韻補》叶甫委切《張衡· 西京賦》若驚鶴之羣羆。叶上綺字下纚字。
考證:〔《爾雅·釋畜》羆如熊,黃白文。《註》似熊而長頭高腳,憨悍多力。〕 謹照原書釋畜改釋獸。憨悍改憨猛。


釐 (l<ㄌ>i5/hi1○) 【廣韻】【集韻】里(li2)之(tsi1)切【韻會】陵(li5)之(tsi1)切,音離(li5)。【廣韻】理也。《書·堯典》釐降二女于嬀汭。 《疏》釐降,謂能以義理下之。《揚雄·劇秦美新》荷天衢,提地釐。《註》釐,理也。荷天道,提地理,言則而效之。 又《說文》家福也。《揚雄·甘泉賦》逆 釐三神。《註》釐,福也。 又治也。《書·堯典》允釐百工,庶績咸熙。《傳》釐,治也。 又數名。與  、氂  同。《前漢·東方朔傳》正其本,萬事理,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淮南子·主術訓》是故審毫釐之計者,必遺天下之大數。 又《揚子·方言》  楚之閒,凡人 獸乳而雙產,謂之釐孳。 又《博雅》耦也。 又《揚子·方言》釐㙁,貪也。 又賜也,予也。《詩·大雅》其僕維何,釐爾女士。《傳》釐,予也。《又》釐爾 圭瓚。《傳》釐,賜也。 又山名。《山海經》釐山。《註》按《名勝志》釐山在嵩縣西。 又草名。《爾雅·釋草》釐,蔓華。本作釐。俗从牙作  。 又陟釐,紙名。《正字通》海藻本名陟釐。南越以海苔爲紙,其理倒側,故名側理紙。 又姓。《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大人之國,釐姓。《註》按《國名記》帝 鴻之後也。《氏族志》南北朝有釐豔。 又人名。《山海經》大皥生咸鳥,咸鳥生乗釐。《註》乗釐,是司水土。《又》重隂之山,有人食獸,曰季釐。 又與嫠 同。《韓詩外傳》鄰之釐婦。《後漢·西羌傳》納其釐嫂。 
           《註》師古曰:釐,力(lit8)之(tsi1)反,又音來(li5)。 又《字彙補》同萊。《戰國策》齊伐釐、莒。             
            又【集韻】【正韻】虛(hu1)其(ki5)切,音僖(hi1)。福也。《前漢·文帝紀》祠官祝釐。《註》如淳曰:福也。師古曰:本作禧,假借用。 又 《倉頡篇》祭餘肉也。《前漢·賈誼傳》上方受釐宣室。《註》徐廣曰:祭祀福胙也。應劭曰:祭餘肉也。 又與僖同。《史記·魯世家》季友奉子申入立之,是爲 釐公。《史記·匈奴傳》齊釐公與戰於齊郊。《註》釐音僖。 又《史記·孔子世家》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爲釐姓。《註》釐音僖。 
            又《五音集韻》土(tho2)來(lai5)切,音胎(thai1)。地名。邰或作釐,后稷所封也。《前漢·劉向傳》貽我釐麰。
            又【集韻】落(lot8)蓋(kai3)切,音賚(lai7)。賜也。《詩·大雅》釐爾圭瓚。沈重讀。 
            又《韻補》叶力(lit8)至(tsi3)切,音利(li7)。《曹植頌》祇肅郊廟,明德敬忌(ki3)。陽精積善,鍾天之釐(li7)。

篪 (t<ㄉ>i5○) 【廣韻】直离切【集韻】【韻會】陳(tan5)知(ti1)切,音馳(ti5)。《說文》管樂也。《詩·小雅》伯氏吹壎,仲氏吹篪。《爾雅·釋樂》大篪謂 之沂。《郭註》篪,長尺四寸,圍三寸,一孔上出,寸三分,橫吹之。小者尺二寸。《廣雅》云八孔。《疏》鄭司農註《周禮》云篪七孔,蓋不數其上出者,故七 也。《世本》蘇成公作篪。《古史》蘇成公善吹篪。《釋名》篪,啼也。聲從孔出,如嬰兒啼聲,春分之音也。 又《水經注》君山東北對編山,山多篪竹。 《禮 記》作竾。亦作筂。


坻(t<ㄉ>i5○) 【唐韻】直(tik8)尼(ni5)切【集韻】【韻會】陳(tan5)尼(ni5)切【正韻】陳知切,音墀(ti5)。《爾雅·釋水》小渚曰沚,小沚曰 坻。《詩·秦風》宛在水中坻。 又水中高地也。《詩·小雅》曾孫之庾,如坻如京。《左傳·昭十二年》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壷。晉侯先,穆子曰:有 酒如淮,有肉如坻。 
             又【廣韻】【正韻】諸(tsu1)氏{(si6)【唐韻】承(sing5)旨(tsi2)反}切【集韻】【韻會】掌(tsiong2)氏(si6)切,音 紙。止(tsi2)也。《左傳·昭二十九年》蔡墨論養龍官曰:官宿其業,其物乃至,若冺棄之,物乃坻伏。 又場也。《揚子·方言》梁宋之閒,蚍蜉犁鼠之場 謂之坻。 
             又【廣韻】【正韻】都(tu1)禮(le2)切【集韻】典(tian2)禮(le2)切,音此(te2)。隴阪。秦人謂坂曰坻。《張衡·西京賦》坂坻嶻  而成巘。

嶷 (g<ㄍ*>i5○)【唐韻】【集韻】語(gu2)其(ki5)切【韻會】疑(gi5)其(ki5)切,音宜(gi5)。《說文》九嶷山,舜 所葬,在零陵營道。從山疑聲。《元結·九嶷山記》山方二千餘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嶷。通作疑。《前漢·武帝紀》祀虞舜於九 疑。又《屈原·離騷》九疑 其竝迎。 又《玉篇》魚力切【集韻】《類篇》【韻會】鄂力切,音逆。《說文》小兒有知也。今文作嶷。《詩·大雅》克岐克嶷。 《箋》嶷,識也,其貌嶷嶷然,有所識別也。又《史記·帝嚳紀》其色郁郁,其徳嶷嶷。《註》徳高也。 【集韻】或作懝。
考證:〔《說文》九嶷,山名。在零陵營道縣北,舜陵在焉。〕 謹照原文改九嶷山,舜所葬,在零陵營道。從山疑聲。

猗 (i1○)【唐韻】於(u1)离(li5)切【集韻】【韻會】【正韻】於(u1)宜(gi5)切,音漪(i1)。《說文》犗犬也。从犬,奇聲。 又《玉 篇》歎辭也。《詩·周頌》猗與漆沮。《箋》猗與,歎美之言也。又《商頌》猗與那與。《晉語》猗兮違兮。《呂氏春秋》塗山女歌曰:侯人兮猗。實始作爲南音。  又【廣韻】長也,倚也。《詩·小雅》有實其猗。《傳》猗,長也。《箋》猗,倚也。 又《詩·衞風》綠竹猗猗。《傳》猗猗,美盛貌。《班固·西都賦》曄曄 猗猗。 又《玉篇》猗氏,縣名。《史記·貨殖傳》猗頓用盬鹽起。《註》以興富於猗氏。故曰猗頓。 又與漪通。《詩·魏風》河水淸且漣猗。《釋文》本亦作 漪。 又與兮通。《書·秦誓》斷斷猗無他伎。《疏》猗者,足句之辭,不爲義也。《禮·大學》引此作斷斷兮。猗是兮之類。 又與欹通。《詩·齊風》猗嗟昌 兮。《傳》猗嗟,歎辭。《釋文》或作欹。 又與依同。《前漢·孔光傳》猗違者連歲。 
       又【廣韻】於(u1)綺(khi2)切【集韻】【韻會】【正韻】隱(un2○ 開口)綺(khi2)切,音倚(i2)。【廣韻】猗狔,猶窈窕也。【集韻】猗狔,弱貌。 又《詩·衞風》寬兮綽兮,猗重較兮。《釋文》猗,於綺反。依也。  又《詩·豳風》猗彼女桑。《傳》角而束之曰猗。《釋文》於綺反。徐音於宜反。 又《詩·小雅》楊園之道,猗于畞丘。《傳》猗,加也。 
       又【集韻】倚(i2)可(khoo2)切【正韻】烏(oo1)可(khoo2)切,音妸(oo1)。【集韻】桑貌。《詩·檜風》隰有萇楚,猗儺其枝。 《傳》猗儺。柔順也。《釋文》猗,於可反。【集韻】或作阿。 又【集韻】於(u1)義(gi7)切,音輢(i7)。相附著也。《詩·小雅》兩驂不猗。 《疏》不相依倚。《釋文》猗,於害反。又於綺反。 又【韻會】於(u1)記(ki3)切,音意(i3)。義同。 又叶於(u1)何(hoo5)反,音窩 (oo1)。《詩·衞風》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漪(i1○)【廣韻】於離切【集韻】【韻會】【正韻】於(u1)宜(gi5)切,音猗(i1)。水波也。《初學記》水波如錦文曰漪。《左思·吳都賦》刷蕩漪瀾。

颸 (tsh<ㄘ>i1/s<ㄙ>i1○)【廣韻】楚(tshoo2)持(tshi5)切【集韻】叉(tshe1)緇(tsi1) 切,音差<tshi1>。《說文》涼風也。《左思·吳都賦》翼颸風之  。《謝靈運·初發石首城詩》出宿薄京畿,晨裝博曾颸。《註》曾颸,高風也。 
               又【集韻】新(sin1)兹(tsi1)切【韻會】新(sin1)慈(tshi5)切【正韻】相(siong3)咨(tsi1)切,音思(si1)。義同。

凘 (s<ㄙ>i1○)【唐韻】息(sit4)移(i5)切【集韻】山(san1)宜(gi5)切【韻會】相(siong3)支(tsi1)切 【正韻】相咨切,音斯(si1)。《說文》流冰也。从仌,斯聲。《徐曰》冰解而流也。《風俗通》冰流曰凘,冰解曰冸。又【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 音嘶。義同。又【正韻】息(sit4)漬(tsi3)切,斯去聲(si3)。義同。

偲(s<ㄙ>i1○) 【廣韻】息(sit4)兹(tsi1)切【集韻】【韻會】新(sin1)兹(tsi1)切【正韻】相(siong3)咨(tsi1)切,音司(s<ㄙ>i1○)。偲偲,相切責也。詳勉也。 
            又【集韻】倉(tshong1)來(lai5)切【韻會】倉(tshong1)才(tshai5)切,音猜(tshai1)。【說文】彊力也,又多才力也。 
            又叶桑(siong1)才(tshai5)切,音鰓(sai1)。【詩·齊風】其人美且偲。叶上鋂。【朱傳】多鬚貌。

摛(th<ㄊ>i1/l<ㄌ>i5○) 【唐韻】丑(thiu2)知(ti1)切【集韻】【韻會】【正韻】抽(thiu1)知(ti1)切,音螭(thi1)。《說文》舒也。《增韻》布也,掞也。又發也。《班固·答賔戲》摛藻如春華。 
    又【集韻】【韻會】鄰(lin5)知(ti1)切,音離(li5)。張也。與攡同。互見攡字註。本作摛今作摛。

箠 (s<ㄙ>ui5/t<ㄉ>ui1●) 【集韻】是(si6)爲(ui5)切,音垂(sui5)。竹名。《張衡·南都賦》其竹則篠簳、箛箠。 又【廣韻】竹(tiok4)垂(tui5)切【集 韻】株(tsu1)垂(tui1)切,又中(tiong1)葵(khui5)切,音追(tui1)。竹節也。 
                       又【廣韻】之(tsi1)累(lui7)切【集韻】【韻會】主(tsu2)蘂(lui2)切,音捶(tsui3)。擊馬策也。《史記·張耳陳餘傳》杖馬箠,下趙數十城。 
                        又【集韻】是(si6)棰(tui2)切,音菙(sue2)。義同。 又笞也。《前漢· 法志》景帝中六年定箠令,笞者箠長五尺,其本大一寸,其竹也末薄半寸,皆平其節。當笞者笞臋,毋得更人。畢一罪,乃更人。自是笞者得全。


崎 (kh<ㄎ>i1/k<ㄍ>i5○)【廣韻】去(khu3)奇(ki5)切【集韻】【韻會】丘(khu1)奇(ki5)切,音敧 (khi1)。《說文》險也。从危,攴聲。今文作崎。《玉篇》崎嶇,山路不平也。《張衡·南都賦》上平衍而曠蕩,下蒙蘢而崎嶇。 
                  又【集韻】渠(ku5)羈(ki1)切,音奇(ki5)。義同。 又去(khu3)綺(khi2)切,音錡(khi1)。巋崎,山貌。一曰不安貌。《王褒·洞簫賦》徒觀其傍山側兮,則嶇嶔巋崎。 
                  又叶去(khu3)何(ho5)切,音苛(kho1)。《司馬相如·上林賦》深林巨木,嶄嚴嵾嵳。九嵕嶻嶭,南山峩峩。岩陁甗錡,嶊萎崛崎。 又【集韻】於(u1)宜(gi5)切,音漪(i1)。地名。上黨崎氏阪。
                  又渠(ku5)希(hi1)切,音祈(ki5)。曲岸也。○按上黨陭氏本作陭,不必改从山。又訓曲岸,與石部碕字音義同,重出,俱不可从。 《正字通》陭隑埼碕通。

褷(s<ㄙ>i1○)【集韻】山(san1)宜(gi5)切,音簛(si1)。【廣韻】同襹。《類篇》襳襹,毛羽衣貌。或从徙。《韓愈詩》 花著兩眼,視物隔褷 。《皮日休詩》袖香 褷風。

禧 (h<ㄏ>i1○) 【唐韻】許(hu2)其(ki5)切【集韻】【韻會】虛(hu1)其(ki5)切【正韻】虛(hu1)宜(gi5)切,音僖(hi1)。福也,吉也。 又 《爾雅·釋詁》禧,告也。又通釐。《史記·孝文紀》祠官祝釐。《師古往》釐,本作禧,假借用耳。又《賈誼傳》上方受釐宣室。《註》言受神之福。 亦通熙。 《前漢·禮樂志》熙事備成。《師古註》熙與禧同。

榰(ts<ㄗ>i1○)【唐韻】【集韻】【韻會】章(tsong1)移 (i5)切【正韻】旨(tsi2)而(ji5)切,音支(tsi1)。《說文》柱砥,古用木,今用石。《徐曰》柱下根也。《爾雅·釋言》榰,柱也。《郭 註》相榰柱也。 又《前漢·項羽傳》枝梧,一作榰梧。 又《易·恆卦》上六振恆,凶。《說文》作榰恆。未詳。
            考證:〔《爾雅·釋訓》榰,柱也。〕 謹照原書釋訓改釋言。

鰣(s<ㄙ>i5○) 【廣韻】【集韻】【韻會】市(si7)之(tsi1)切【正韻】辰(sin5)之(tsi1)切,音時(si5)。魚名。似魴肥美,江東四月有之。【爾雅·釋魚】一名當魱。【韻會】通作時。

茈 (ts<ㄗ>i5○)【廣韻】蒺(tsit8)移(i5)切,音疵(tsi5)。【爾雅·釋草】芍,鳧茈。【後漢·劉元傳】王莽末,南方饑 饉,人庶羣入野澤,掘鳧茈而食之。【本草】一名烏芙,俗名勃薺。 又【韻會】茈菰,似鳧茈而白。【本草】亦謂剪刀草,一莖收十二實,歲閏則十三。 又鉏佳 切,音柴。茈胡,藥名。【急就篇註】茈胡,一名地薰,一名山菜,通作柴。【杜甫詩】書信有柴胡。 又【集韻】音此。【司馬相如·上林賦】柴池茈虒。【註】 茈音此,虒音豸,不齊也。
    【唐韻】將(tsiong1)此(tshu2)切【集韻】蔣(tsiong2)氏(si6)切,音紫(tsi2)。【說文】茈,草也。【爾雅·釋草】藐, 茈草。【山海經】勞山多茈草。【註】一名茈䓞,中染紫也。 又茈藄。【後漢·馬融·廣成頌】茈藄芸蒩。【註】似蕨,可食。 又茈薑。【司馬相如·上林賦】 茈薑蘘荷。【註】茈薑,茈上齊也,薑之息生者,連其株本則紫色也。 又茈魚。【山海經】東始之山,泚水出焉,其中多茈魚,其狀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蘼 蕪。 又茈蠃。【山海經】激水東南流注娶檀之水,其中多茈蠃。

梔(ts<ㄗ>i1○)【唐韻】【集韻】【韻會】章 (tsiong1)移(i5)切,音支(tsi1)。【說文】黄木可染。【博雅·釋木】梔子,桃也。【唐本草】一名木丹,一名越桃。【圖經】生南陽川谷, 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堅硬,二三月生白花,夏秋結實如訶子狀,生靑熟黃,中仁深紅。 又名鮮支。【司馬相如·上林賦】鮮支黃礫。  又梔之花葉差大者,謂之林蘭。【謝靈運·山居賦】林蘭近雪而揚猗。 又作巵。【史記·貨殖傳】千畝巵茜。 又【爾雅·釋木】桑 有葚梔。見椹字註。

椅 (i1○)【唐韻】於(u1)離(li5)切【集韻】【韻會】【正韻】於(u1)宜(gi5)切,音猗(i1)。【說文】梓也。【詩·鄘風】椅桐梓漆。 【陸璣·草木疏】梓實桐皮曰椅。【埤雅】椅卽是梓,梓卽是楸。蓋楸之疎理而白色者爲梓,梓實桐皮曰椅,其實兩木大類同而小別也。
  (i3)【集韻】於(u1)義(gi7)切,音意(i3)。義同【說文】梓也。
  (i2)【正韻】隱(un2)綺(khi2)切,音倚(i2)。俗呼坐凳爲椅子。【正字通】坐具後有倚者。 又【類篇】椅柅,木弱貌。○按《說文》椅柅作 柅。

祁 (k<ㄍ>i5○) 【廣韻】渠(ku5)脂(tsi1)切【集韻】【韻會】翹(kiau5)移(i5)切【正韻】渠(ku5)宜(gi5)切,音岐(ki5)。盛也,大也。 【書·君牙】冬祁寒。【詩·小雅】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又舒遲貌。【詩·召南】被之祁祁。又【小雅】興雨祁祁。 又衆多也。【詩·豳風】采蘩祁祁。又 【大雅】諸娣從之,祁祁如雲。【註】祁祁,徐靚也。如雲,衆多也。 又姓。 又通作耆。【史記·五帝紀註】堯姓伊祁。【禮·郊特牲】作伊耆。 又縣名。在 太原。 又諡。【左傳·莊六年】鄧祁侯。【疏】諡法,經典不易曰祁。衞有石祁子。又【史記·諡法】治典不殺曰祁。【註】秉常不衰也。 
             又【廣韻】職(tsik4)雉(ti6)切【集韻】軫(tsin2)視(si6)切,音旨(tsi2)。地名。考證:〔【詩·召南】彼之祁祁。〕 謹照原文彼改被。
              {雉(ti6)【唐韻】【集韻】直(tik8)几(ki2)切; 几【唐韻】居(ku1)履(lu2)切【集韻】【韻會】舉(ku2)履(lu2)切【正韻】居里切,寄上聲(ki2)。}
              {視【廣韻】承(sin5)矢(si2)切【集韻】【韻會】善(siang6)旨(tsi2)切【正韻】善指切,嗜上聲(si6)。義同【集韻】時 (si5)利(li7)切【韻會】是(si6)義(gi7)切【正韻】時吏切,音嗜(si7)。【說文】瞻也。【博雅】明也。【易·履卦】視履考祥。 【書·大甲】視遠惟明。}

綏(s<ㄙ>ui1/jui1●)〔古文〕夊【廣韻】息(sit4)遺(ui5)切【集韻】【韻 會】宣(suang1)隹(tsui1)切【正韻】蘇(su1)回(hui5)切,音雖(sui1)。【說文】車中把也。【註】徐鍇曰:禮升車必正立執 綏,所以安也。【儀禮·士冠禮】壻御婦車授綏。【註】綏,所以引車者。【禮·曲禮】僕人之禮,必授人綏。 又【書·禹貢】五百里綏服。【傳】綏,安也。安 服王者之政敎。【詩·周南】福履綏之。【傳】安也。又【左傳·文十二年】乃皆出戰交綏。【註】古名退軍爲綏。【疏】《司馬法》將軍死綏。舊說綏,却也。  又【荀子·儒效篇】綏綏兮其有文章。【註】安泰之貌。或爲葳蕤之貌。 又州名。【廣韻】春秋時白翟所居,秦幷天下爲上郡,後魏廢郡置州,取綏德縣爲名。 
           又【集韻】雙(siong1)隹(tsui1)切,音榱(sui1)。毿 ,毛長貌。一曰狐貌。㲤,或作綏。【詩·衞風】有狐綏綏。【傳】匹行貌。 
           又【集韻】儒(ju2)隹(tsui1)切,音蕤(jui1)。緌,或作綏。【詩·大雅】淑旂綏章。【傳】大綏也。【疏】綏者,卽交龍旂竿所建。【禮·王 制】諸侯殺則下小綏,大夫殺則止佐車。【註】綏當爲緌。緌,有虞氏之旌旗也。又【明堂位】夏后氏之綏。【註】綏,讀爲冠蕤之蕤。 
           又【集韻】思(su1)累(lui7)切,音瀡(sui7)。隋,或作墮。亦作綏。尸所祭肝脊黍稷之屬。【儀禮·士虞禮】不綏祭。【註】事尸之禮,始於綏 祭。綏,當爲墮。 又【集韻】呼恚切,音毀。義同。 又【集韻】吐火切,音妥。【禮·曲禮】執天子之器則上衡,國君則平衡,大夫則綏之。【註】綏,讀曰 妥。妥之謂下於心。【又】國君綏視。【註】視國君彌高。妥視,謂視止於袷。 又【集韻】通回切,音推。妥,或作綏,安坐也。考證:〔【說文】車中把也。 【註】徐鍇曰,禮升車以正立執綏。〕 謹照原註以正立改必正立。〔【儀禮·士冠禮】壻御婦授綏。〕 謹照原文婦字下增車字。〔【禮·王制】諸侯殺則下小 綏,大夫殺則止左車。〕 謹照原文左車改佐車。


羲(h<ㄏ>i1○)  【廣韻】許(hu2)羈(ki1)切【集韻】【韻會】虛(hu1)宜(gi5)切,音犧(hi1)。【說文】气也。从兮,義聲。 又伏羲,大皡,三皇之最 先。◎按易繫辭作包犧。釋文云:包本又作庖,孟京作伏。犧字又作羲,孟京作戲。 又【書·堯典】乃命羲和。【傳】重黎之後,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時之 官。 又姓。【風俗通】堯卿羲仲之後。〇按說文在兮部。今從正字通倂入。

逵馗(k<ㄍ>ui5●)【廣韻】渠(ku5)追 (tui1)切【集韻】【韻會】渠(ku5)龜(kui1)切【正韻】渠(ku5)爲(ui5)切,音騤(kui5)。【說文】九達道也。【爾雅·釋宮】 九達謂之逵。【註】四道交出,復有旁道也。【左傳·隱十一年】及大逵。杜註:逵道方九軌也。 又逵泉,魯地名。【左傳·莊三十二年】歸及逵泉。 
             又叶岐(ki5)尤(iu5)切,音求(kiu5)。【詩·周南】施于中逵。叶下仇。 【說文】本作馗。考證:〔【左傳·隱十一年】入及大逵。【註】涂方九軌曰逵。〕 謹照原文省入字。註以下改杜註逵道方九軌也。

鴟 (tsh<ㄘ>i1○)【廣韻】處(tshu2)脂(tsi1)切【集韻】【韻會】稱(tshin1)脂(tsi2)切,音摛 (tshi1)。【玉篇】鳧屬。鴟鴞,惡鳥,捉鳥子而食者。又角鴟,一名鵂鶹,一名鵋䳢,一名鵅。【爾雅·釋鳥】鴟鴞,鸋鴂。又茅鴟。【釋鳥】狂,茅鴟。
              (白話 鴟鴞 音lai7 hioh8,俗稱老鷹,會抓小雞)

馗(k<ㄍ>ui5○) 【集韻】渠(ku5)龜(kui1)切,音逵(kui5)。與逵同。

漓(l<ㄌ>i5○)【廣韻】呂(lu2)支(tsi1)切【集韻】鄰(lin5)知(tsi)切,音離(li5)。水滲入地。 又淋漓,雨聲。本作灕。或作離。

菑 (tsh<ㄘ>i1○)【唐韻】側(tshit4)持(tshi5)切,音緇(tshi1)。【說文】不耕田也。【徐曰】从艸从 从田。  ,川壅也,田不耕則艸壅塞之。【爾雅·釋地】田一歲曰葘。【註】今江東呼初耕地反草爲葘。【詩·小雅】于此葘畝。【疏】葘者,災也,始災殺其草木也。 【易·无妄】不葘畬。【疏】不敢首發新田,惟治其葘熟之地。 又水名。【山海經】常蒸之山,葘水出焉。 又地名。【史記·孝景帝紀註】葘川縣,故劇城。  又姓。【通志·氏族略】孔融集有葘莊,靑州人。 又【正韻】將來切,同災。【詩·大雅】無葘無害。
             又【韻會】側(tshit4)吏(li7)切,音厠(tshi3)。木立死曰葘。【詩·大雅】其葘其翳。 又【周禮·冬官·輪人註】察其菑蚤不齵則輪,雖 敝不匡。鄭註菑輻入轂中者謂建輻也。泰山平原所樹立物爲葘。聲如胾(tshi3)。博立梟棊亦爲菑。【前漢·武帝紀瓠子歌】隤林竹兮揵石葘。【師古註】石 葘,謂 石立之也。 又資四切,音恣(tsu3)。剖也,裂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居幹之道,葘栗不迤。 又與椔通。【荀子·非相篇】身如斷葘。菑、 緇、椔諸字从 作。

迆(i5○)  [ 平水韵 ]:上平四支 【廣韻】弋(ik8)支(tsi1)切,音移(i5)。亦邪行也。  又【唐韻】移(i5)爾(ji2)切【集韻】【韻會】演(ian2)爾(ji2)切【正韻】養里切,音以(i2)。【說文】邪行也。 又【正韻】迆邐, 連接也。 又邪倚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戈柲六尺有六寸,旣建而迆。【註】謂著戈於車邪倚也。

篩(s<ㄙ>i1○) 【廣韻】疏(su1)夷(i5)切【集韻】【韻會】霜(siong1)夷(i5)切【正韻】申之切,音師(si1)。竹名。【神異經】篩竹,一名太極,長 百尺,圍二丈五六尺,南方以爲船。 又竹器。有孔以下物,去麤取細。【前漢·賈山傳】篩土築阿房之宮。【師古註】篩以竹簁爲之。 又【玉篇】所街切【篇 海】山皆切,灑平聲。可以除麤去細。 【正韻】亦作簁、籭。


雎(tsh<ㄘ>u1○ / tsh<ㄘ>i1○) 【廣韻】【韻會】七(tshit4)余(u5)切【集韻】千(tshang1)餘(u5)切,音疽(tsh<ㄘ>u1○ / tsh<ㄘ>i1○)。【玉篇】王雎也。【詩·周南】關關雎鳩。【傳】雎鳩,王雎也。鳥摯而有別。
【釋文】七(tshit4)胥 (su1)反(tsh<ㄘ>u1○)。【左傳·昭十七年】雎鳩氏,司馬也。【註】雎鳩,王雎也。摯而有別,故爲司馬,主法制。【釋文】雎本又 作睢,七徐反。 又【玉篇】次雎。行難也。 又姓。【正字通】明洪武御史雎稼,請立學宮臥 。 【集韻】本作鴡。
  [ 平水韵 ]:上平四支 (應是 tsh<ㄘ>i1○ 千(tshang1)餘(i5)切 才入四支韻?)·上平六鱼

蛇(i5/t<ㄉ>i5○) 上平四支【廣韻】弋(ik8)支(tsi1)切,音移(i5)。【詩·召南】委蛇委蛇。【箋】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莊子·庚桑楚】與物委蛇,而同其波。【焦氏·易林】委蛇循河,至北海涯。 
    又【韻補】龍蛇之蛇,亦讀爲移。【詩·小雅】維熊維羆,維虺維蛇,大人占之。蛇字叶上羆字、下之字韻。
    又【集韻】陳(tan5)知(ti1)切,音馳(ti5)。地名。《春秋傳》盟于毆蛇,《公羊傳》作毆虵,與曲池同。  
    下平六麻【唐韻】食(sik8)遮(tsia1)切,音茶(sia5)。【集韻】【韻會】時(si5)遮(tsia1)切,音闍(sia5)。毒蟲也。 【左傳·莊十四年】內蛇與外蛇鬭。【疏】蛇,北方水物。【酉陽雜俎】蛇,有水、草、木、土四種。【爾雅翼】蛇,草居,常飢,每得食稍飽,輒復蛻殻,冬輒含 土入蟄,及春出蟄則吐之。【埤雅】牛以鼻聽,蛇以眼聽。 又【莊子·達生篇】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註】委蛇,泥鰌。 又星 名。【左傳·襄二十八年】蛇乗龍。【註】蛇, 武之宿,虛、危之星。【晉書·天文志】騰蛇二十二星,在營室北,天蛇也。 又地名。【後漢·郡國志】南陽 郡隨西有斷蛇丘。【註】卽銜珠之蛇。 又姓。【通志·氏族略】姚萇,蛇后,南安人。又有建武將軍蛇元,望出鴈門。 

鈹(ph< ㄆ>i1○) 【唐韻】敷(phoo1)羈(ki1)切【集韻】【韻會】攀(phang1)糜(bi5)切【正韻】篇(phang1)夷(i5)切,音帔(phi1)。 【說文】大針也。 又【說文】劒如刀裝者。【揚子·方言】錟謂之鈹。【左傳·襄十七年】使賊殺其宰華吳賊六人,以鈹殺諸盧門。又【昭二十七年】夾之以鈹。 【註】《說文》云劒也。 又官名。與鉟同。【史記·高祖功臣年表】長鈹都尉擊項羽,有功。【索隱曰】徐廣以長鈹爲官名。鈹,音敷皮反。【前漢書】作鉟。  又與披同。【荀子·正名篇】吏謹將之無鈹滑。【註】鈹,與披同。滑與汨同。言不使紛亂披汨也。

蘺(l<ㄌ>i5○) 【唐韻】呂(lu2)支(tsi1)切【韻會】鄰(lin5)知(ti1)切,音離(li5)。【說文】江蘺蘼蕪。【爾雅註】楚謂之蘺,晉謂之䖀,齊謂之 茝。【司馬相如·上林賦】被以江蘺。 又【淮南子·秦族訓】蘺先稻熟,而農夫薅之者,不以小利害大穫。【註】蘺,水稗也。 又藩蘺。【前漢·陳涉項籍傳 贊】築長城而守藩蘺。 又【唐韻古音】音羅。《離騷》又况揭車與江蘺。叶上華字。
僖(h<ㄏ>i1○) 【唐韻】【集韻】許(hu2)其(ki5)切,音歖(hi1)。【說文】樂也。與喜通。 又姓。 又【諡法】小心畏忌曰僖,又剛克爲僖。又【諡解曰】有過爲僖,伯禽十九世孫申諡僖。【漢志】作釐。

榯(s<ㄙ>i5○) 【唐韻】【集韻】市(si6)之(tsi1)切,音時(si5)。【玉篇】樹木立也。【宋玉·高唐賦】其始出也嚉兮若松榯。【註】直豎貌。 又【類篇】落榯,持門樞。

氂 (l<ㄌ>i5○) 【唐韻】里(li2)之(tsi1)切【集韻】【韻會】陵(lin5)之(tsi1)切,音釐(li5)。【說文】氂牛尾也。【周禮·春官·樂師有旄舞 註】旄舞者,氂牛之尾。【疏】山海經,潘侯之山有獸,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又【山海經】荆山,其中多氂牛。【註】旄,牛屬也,黑色,出西南徼外。 【杜甫詩】天馬跂足隨氂牛。 又馬尾亦曰氂。【淮南子·說山訓】馬氂截玉。【註】氂,馬尾也。 又毛之强曲者。【前漢·王莽傳】以氂裝衣。【註】師古曰: 毛之强曲者曰氂,以裝楮衣中,令其張起也。又【前漢·五行志】天漢三年八月,天雨白氂。 又【小爾雅】雜毛曰氂。 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 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又罽也。【爾雅·釋言】氂,罽也。【郭註】毛氂,所以爲罽。【郉疏】 織毛爲之。若今之毛氍毹,以衣馬之帶鞅也。 又凡言物之細者爲氂。【列子·殷湯篇】以氂懸蝨於牖。【曹植·九華扇賦】篾氂解而縷分。 又與釐通。【史記· 蘇秦傳】毫氂不伐,將用斧柯。【前漢·律歷志】不失豪氂。【註】孟康曰:十豪爲氂。 
又【廣韻】莫(bok8)袍(pau5)切【集韻】【韻會】謨(boo5)袍(pau5)切,音毛(bau5)。義同。亦作斄髦犛。 
又 【集韻】郞(long5)才(tsai5)切,音來(lai5)。義同。○按《周禮·春官》註:氂,音毛。劉音來,沈音貍,或音茅,或作犛,或作斄。考 《莊子·逍遙遊》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註:郭呂之反,徐、李音來,又音離,司馬云:旄牛。據此知諸家音切雖異,而義通。

檋梮(k<ㄍ>ui1●)  檋(jui1/ju1●) 1.山行用具。2.登山穿的有鐵釘的木屐。《史記·夏本紀》:"山行乘檋。"裴駰集解引如淳曰:"檋車,謂以鐵如錐頭,長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張守節正義:"上山,前齒短,後齒長;
  下山,前齒長,後齒短也。"清姚鼐《信陽》詩:"水源四瀆思乘檋,地險三關每荷戈。"一說爲山轎。參閱清俞正燮《癸已存稿》卷一。
   【集韻】拘(khu1)玉(giok8)切,音臼(k<ㄍ>iok4/kh<ㄎ>iok4)。【史記·河渠書·乗橋註】作檋。徐廣曰:直轅車也。詳橋字註。亦同梮。詳梮字註。

梮 (k<ㄍ>ui1●)【唐韻】居(ku1)六(liok8)切【集韻】拘(khu1)玉(giok8)切,音拲(k< ㄍ>iok4/kh<ㄎ>iok4)。輿食器。 又【正韻】居(ku1)六(liok8)切,音掬(k<ㄍ>iok4)。 【前漢·溝洫志】禹治水,山行則梮。【如淳曰】梮謂以鐵爲椎頭,長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 又【集韻】衢(khu5)六(liok8)切,音局 (kh<ㄎ>iok8)。【博雅】曲道,栻,梮也。

埤(ph<ㄆ>i5○) 【廣韻】符(fu5)支(tsi1)切(fi5)【集韻】【韻會】頻(phi5)彌(bi5)切【正韻】蒲(phoo5)麋(bi5)切,音陴 (phi5)。附也,增也,厚也。【詩·邶風】政事一埤益我。 又高曰垣,低曰埤,皆牆也。【杜甫詩】掖垣竹埤梧十尋。 
又【集韻】部(poo7)靡(bi2)切,被上聲(pi2)。下濕也。【晉語】松柏不生埤。【司馬相如·子虛賦】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 
又【集韻】【韻會】部(poo7)弭(bi2)切【正韻】部比切,音婢(pi2)。田百畝謂之埤。 
又【集韻】匹(phit4)計(ki3)切,音睥(phi3)。埤堄,女牆也。與陴壀俾同。

髭(ts<ㄗ>i1○) 【唐韻】卽(tsit4)移(i5)切【集韻】【韻會】將(tsiong1)支(tsi1)切,音貲(tsi1)。【說文】本作頿。口上須也。【註】今俗別作髭,非是。【釋名】髭,姿也。爲姿容之美也。


手機版|小黑屋|臺灣瀛社詩學會  

GMT+8, 2024-11-24 17: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