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瀛社詩學會

標題: 淺談俳句・漢俳 [打印本頁]

作者: 雁閣姬    時間: 2018-5-15 00:37
標題: 淺談俳句・漢俳
  
  說到日本古典文學,「俳句」大概是許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語彙。西元905年,由醍醐天皇敕令編纂的「古今和歌集」基本成書,裡面收錄了58首俳諧作品,乃俳句的前身。室町時代(1336~1573)以降,日本通俗文學漸盛。到了江戶時代,俳句經小林一茶(こばやしいっさ)、松尾芭蕉(まつおばしょう)等著名俳諧師的提倡,更加融入尋常百姓的生活。

  「柿食えば、鐘が鳴るなり、法隆寺。」(閒坐吃著柿子,遠遠聽見法隆寺的鐘響。)這是明治時期文壇巨匠正岡子規(まさおかしき)的句子,堪稱日本最廣為熟知的俳句之一。1922年,我國作家俞平伯曾有「俳句往往一句成詩。可見詩本不見長短,純任氣聲底自然。」的評價,開始呼籲創作「漢俳」。1980年,日本俳人協會組團訪問北京,趙樸初先生在宴席上即興依照日語的俳句形式,寫下「綠陰今雨來,山花枝接海花開,和風起漢俳。」正式成為漢俳的濫觴。

  漢俳,顧名思義便是使用中文來創作俳句。一般講求押韻、平仄,也有不拘格律的自由體。以一首近作為例:「春鳥謂黃鶯,枝上啁啾不具名,替我訴衷情。」保留日語中五七五的規則,且句尾押韻。雖然不需要像日語一樣那麼重視季語,但是務求結尾的情味悠長。

  如果說唐詩和宋詞是兩棵參天大樹,漢俳就好似初生的一株幼苗,需要後世的努力灌溉,才能慢慢茁壯。期許在未來,漢俳也可以發揮其影響力,連結中日兩國的審美情調,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107.5.14夜寫於長崎)






歡迎光臨 臺灣瀛社詩學會 (http://forum.tpps.org.tw/)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