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瀛社詩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請用全漢字真名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278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社員傳記-玖】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1-4-12 22:27:03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社員傳記-玖】

※陳潤生(1893∼1918)名屋,生於清光緒十九年,基隆仙洞人,曾入星社前身之研社為社員。其祖父與臺北趙一山茂才為故交,聘趙氏來基設學。時潤生方年青氣銳,先生每磨折之,期其大成也。時與諸吟侶於陋園詩酒唱和。後徙北市,大正七年病卒,年二十六。(參閱《基隆市志.文物篇》、《雨港古今詩選》 及《張純甫全集.年表》及《臺北文物》四卷四期)

※卓周紐(1892∼1973)號夢庵,臺北新店人。少畢業廈門思明中學,返臺後初供職法曹,嗣應通訊手及普通文官考試合格,乃轉至郵運界垂五十年。性恬淡,耽吟詠,原隸天籟吟社。

※李建興(1891∼1981)字紹唐,生於清光緒十七年,祖籍福建單溪,遷臺居北縣平溪鄉十分寮,世代務農。稚齡因家境艱困,嘗赴外鄉為人牧牛,以輕家累。後入私塾就讀,因生性聰穎,過目成誦,年十八,於鄉間設帳受徒,嗣轉營礦業致富。時日政當局,嚴格控制臺胞思想。以其拒習日文,且事業有成而妒嫉益甚,乃於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將其昆仲及員工百餘人,以通諜祖國罪判刑入獄,惟其一本忍辱負重精神,寧死不屈,光復後始獲釋出獄。三十八年二二八事變,時受命擔任瑞芳鎮長,乃不顧自身安危,挺身向群眾疾呼,破除省內省外之隔閡,聲淚俱下,使激動之民情得以緩和,並奉母命晉謁啣命來台之白崇禧將軍,分析致亂之原因純出誤會,應從寬發落,以安民心。果獲白氏採納,禍亂乃告平息,而其膽識,益為中央所器重。氏事親至孝,對其母白太夫人唯命是從。民國三十九年二月,當局曾有意命其出任台北市長,卻以才輇而謙辭,乃於同年三月獲聘為省府顧問。平素熱心公益,並曾捐獻陽明山土地三甲以闢公園。獲先總統蔣公召見勗勉。瀛社自臺灣光復三十餘年來咸賴先生獨立支持,得以綿延弗替。長瀛社十餘年,民國七十年卒,享壽九十一。著有《歐美吟草》、《丘念臺先生紀念集》、《七渡扶桑紀遊詩》、《紹唐詩存》、《日本見聞錄》、《國是芻言》、《紹唐文集》等。

※林松(1889∼1970)字凌霜,又字節知,號海濱居士,晚號退藏居士,道號覺宇,創社員。生於清光緒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原籍福建同安,世居臺北市。好研史學,民國二年羅福星事件被波及而繫獄十餘年,獄平後深自養晦,設私塾以傳授漢文。著有《素王本傳》風行國內外,臺北大龍峒孔廟之籌建,氏等發起募款,而卒有成。抗戰勝利後執教臺灣大學,亦曾膺選臺北市第一屆參議員。民國五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卒。壽八十有二。(參閱《臺灣風物》二十卷四期〈林凌霜先生事略〉)

※張漢(1888∼1941)字純甫,號寄痴、筑客、客星、寄星、漁星、老鈍、寄民。新竹人,生於光緒十四年。幼承父教,博覽群書,弱冠赴臺北,一九二六年講學稻江,名其樓曰「守墨」。喜詩文,一九一五年與林湘沅等創「研社」,後擴大為「星社」,時開雅集。一九二四年春與駱香林、歐劍窗、吳夢周、黃水沛、杜仰山、李鷺村、林述三合力創辦《臺灣詩報》。一九三○年指導松山「松社」成立漢詩研究會。一九四一年,因腸癌逝於故里新竹,年五十四(《台北市志》作民三十四年卒)。先生詩文著述頗豐,尤其重視儒學,戮力宣揚孔教,時人有「北臺大儒」之稱,作品多半發表於《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誌》、《臺灣詩報》、《詩報》……等。晚年整理其舊著,計得《守墨樓吟稿》、《守墨樓文稿》、《守墨樓課題詩稿》、《堅白屋課題詩稿》、《非墨十說》、《是左十說》、《漢族姓氏考》、《古今人物彙考》、《古陶漁村人四時閒話》、《守墨樓聯稿》、《陶村燈謎》、《陶村隨筆》等二十餘種。一九九八年新竹市文化中心據此編輯出版《張純甫全集》六冊。(據黃美娥《張純甫全集》資料)

※林熊徵(1888∼1946)原名慶綸,字薇閣,號肇權,生於光緒十四年。世居台北大稻埕,原籍福建龍溪,為板橋林本源家族第五代傳嫡,爾康長子,出嗣爾昌。六歲時,尊翁爾康公辭世,母太夫人為福建侯官陳氏,太傅陳弢庵令妹,撫養有方,十七歲畢五經,年十九,應龍溪縣學試,首場名列前茅,竟不獲薦,乃歎曰「策論猶八股耳,直以陷溺天下人心而腐壞士風,於強國何有?」乃渡海,適申,論交一時英俊。嗣參同盟會,與林森先生、方聲濤先生等致力革命。同時著眼於振興實業,挽回利權,先後籌辦粵漢鐵路、漢冶萍公司、彰廈鐵路。又提倡男女平權之說,在榕廈各地,捐助女學,貢獻洋務等運動不鮮。清社既傾,遂轉經商,浸為臺灣財界鉅子。於日人統治下,力爭民族資本之發達,及臺民經濟地位之向上。創立林本源製糖株式會社、華南銀行等。今日臺灣經濟界人士,多出於先生栽植之下。先生承太夫人遺風,平生疏財仗義,對社會事業尤多出力,曾協助紅十字社推行慈善,主持林本源博愛醫院,基隆博愛團等,以恤孤救貧。又主辦大觀書社,在日人嫉視下,致力保存我國粹文化。復創薇風會、台中一中等,資助青年求學,台閩兩省青年,得先生之助而完成學業者,無慮數百人。瀋陽事變後,先生痛憤日敵侵略政策,退辭一切公職,隱居東京。勝利後率先返台,協助當局推行接收工作。曾任臺灣省黨部經濟事業委員會常委、華南商業銀行董事長,及省商聯會理事長等職。民國三十五年逝世,年五十九。顧其平生即有遺產興學之志,卒後夫人林智惠女士等秉承遺志撥出遺產之一部充為社會事業費,成立林公熊徵學田及薇閣育幼院,捐學田及該院之資產,計有五千兩百市畝,此允為臺灣社會事業界空前壯舉。林氏於詩學之鼓吹亦不遺餘力,民初即被推為本社名譽社長,於本社之活動經費多所捐輸,對本社之發展,亦有卓越之貢獻。民國三十八年,其遺族文訪、衡道偕生前摯友真陳南都、吳夢周、賴子清、林嘯鯤、黃純青、黃得時等,創薇閣詩社以紀念之。

※陳茂松(1887∼1950)原名媽力,以字行,號友鶴,生於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淡水名儒宅仁孫,贊添之子。媽力生甫週歲,父歿。母杜氏矢志守節,鞠育成人,並勉之讀書。年二十四,從伯父錫九公遊,益知奮發,經史百家,無不淹貫。且心術端方,尤矜名節。乙未割臺,不獲內渡,閉戶謳吟,鮮與世接。日人欽其品德,強徵為錫口區長。時日本臺灣總督兒玉,政尚懷柔,舉全臺學優而有地方令望者四十人為紳士,媽力與焉。然媽力不卑不亢,但以維護臺胞權益為要務,有苛擾輒力爭之,必得其平而後已。在任八年,深慮斯文湮沒,儀注廢弛,百計弘揚,使之不墜。某年,日人始政紀念,眾紳咸御洋裝赴會祝賀,獨媽力服長袍、馬掛、黑布履。人勸更之,曰:「我祖我宗、皆服此也,何可易」。言者語塞。惟自後有會,均托病不出。錫口舊有慈祐宮,年久窳敗,眾議重修,公推媽力主事,耗資數萬元,泰半為所捐輸。及宮成,家業蕩其半矣。卒於民國三十九年,年六十有四。生平博學嗜古,為詩為文,均出於性情志趣,著有《友鶴詩集》二卷(民國間油印本)、《錫口區誌》。《友鶴集》雖僅數十頁,然皆以幽巖邃谷,碧沼清流,草樹蒙蘢,禽魚飛鳥為吟唱之對象,尋常酬應慶弔者悉予摒除,足見高介之懷。惜謄寫油印,內頁紙張又甚粗劣,不易保存。(參考《重修臺灣省通志》)

※林纘(1887∼1957)字述三,號怪癡,又號怪星、蓬萊一逸夫、唐山客。生於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農曆六月十五日,祖籍福建同安。幼學於玉屏書院,其尊人林修於大稻埕中街設帳授徒,述三隻身來臺探父,遂留讀。舉凡經史百家,無不涉獵,年十八,即代父訓童蒙。二十六,父染疾謝世,遂承遺志,易國學研究室為「礪心齋」書房。一九一四年,與張純甫、歐劍窗、駱香林、李騰嶽等人創立「研社」,社址設於礪心齋書房,社員均以「癡」字為別號。後與林湘沅(壽星)、張純甫(客星)、駱香林(星星)、陳心南(秋星)諸人,再組「星社」(一九一七),別號均以「星」代。一九二四年,星社同仁創刊《臺灣詩報》月刊,每月發行一次,發行人陳籐,編輯人黃水沛,主要執筆人有黃水沛、林述三、張純甫、駱香林等。與連橫《臺灣詩薈》被視為等量齊觀的刊物。一九二一年三月(據現任社長張國裕所述為一九二○年),再集門人創立「天籟吟社」,社址為今臺北市迪化街一段一五四號,每星期六於礪心齋書房舉行擊鉢吟會。其後社員又繼於一九二七年成立「劍潭吟社」、一九三六年設立「松鶴吟社」等。一九三一年,天籟吟社社友創立「藻香文藝社」,發行《藻香文藝》雜誌,由林氏主稿,吳紉秋任編輯發行人,三十二開版,每期約四十頁,半月發行一次,惟僅發行四期即停刊。所輯除二三雜文外,悉刊各地擊鉢吟稿。氏精研國學,不惟長於詩作,更通音韻,其以《天籟調》吟唱〈春將花月夜〉、〈清平調〉、〈滿江紅〉、〈落花〉等詩詞及〈少喦賦〉多篇,尤膾炙人口,至今仍傳唱不輟。又能寫小說、製燈謎,可謂多才多藝。民國四十五年農曆十月二十三日去世,壽七十有一。著有《礪心齋詩集》、《礪心齋詩話》、《玉壺冰》小說等。(據陳鐓厚《天籟吟社集》及黃美娥《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生卒年月據張國裕先生提供及口述)

※魏清德(1886∼1964)字潤庵。新竹人,邑庠生。性誠樸,敦孝友,力學嗜古,朝夕吟詠不輟。日人據臺,操觚於《臺灣日日新報》,至漢文部主任。一九一一年,梁啟超訪臺時,魏氏即展現其採訪專才,頗受讚譽,連雅堂先生極為推重。臺灣文化協會創立時,擔任新竹州評議委員。漢學方面受其父紹吳啟迪,根基甚深,對詩文方面尤有興趣,一九○五年就讀師範部時,即加入詠霓吟社。後繼謝雪漁為第三任瀛社社長,同時亦為竹塹竹社重要幹部,與張純甫等切磋往還。日本官方及民間學者欲學漢詩者,經常前來請益。潤庵之詩,深得東坡神髓。五言古詩神志飄逸,語氣清新。氏於燈謎興趣甚濃,常有匠心之作,與其弟清壬在謎壇中甚具才名。《臺灣日日新報》之出謎徵射,多由其主稿。卒於民國五十三年。著有《滿鮮吟草》日昭和十年九月刊行,凡十四頁。其哲嗣魏火曜,曾任臺大醫學院院長。(據黃美娥《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及「百年臺灣手蹟展」資料)

※黃河清(1886∼1935)字菊如,號澹薌生,福建南安蘭溪人。弱冠後渡臺,寄籍艋舺。先生博聞強記,工於詩,參瀛社,每會必至。嗣就《臺灣日日新報》為校正員,後設帳於大埔街,顏其館為「薜蘿山房」。民國二十四年三月卒,年僅五十,有《薜蘿山房詩稿》。(參考《鯤海粹編•臺北七君子詩》邱秀堂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臺灣瀛社詩學會  

GMT+8, 2024-11-26 07:5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