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瀛社詩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請用全漢字真名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1930|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关于歌赋历史文学研究上的空白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10-17 15:15: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苏玉洪 於 2016-10-17 19:10 編輯

   研究诗词歌赋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了,但总感觉有那么点不尽人意的空白。这怎么说呢?从古人修为说吧。古人教育比较注重全面发展。比如诗书礼艺,文学修养是基础教育,从小就读儿歌,古文。为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基础。这是古人教育方式决定的。古而言之就形成了:“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骚人风骨。饮者都喜欢作文章,由此在各个行业中都形成了一种别有风味以文学为载体的文化,现在我要谈的是古代医家,独具匠心的医学歌赋,歌赋本身是一种文化,而用一种文化载着另一种文化不朽是中国文化很有趣的现象,然而我们专注一种文化的研究,对载着的文化视而不见是一种当代文化的通病。我认为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说赋是一种文化,那么这样子的文化颓丧是因是太过铅华。古代说法叫金玉其表,败絮其中。通俗的话叫做好看不中用。赋予赋的灵魄活性就是有用。以一种文化承载一种文化不朽我暂且叫它历史文化传承载体的有用性。正是有用赋才从没落中拯救出来。没有用的文体必然退出历史舞台,这个是真理。言归正传历史上通常称大医家为儒医,儒医按道理说是研究中医四大医典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的大医家。也有人说奉行中庸之道的医家叫儒医。自古以来医文是不分家的。许多医家文学修养之高,出口成章,有的文章可称上成玉璧,比如张仲景的伤寒论序,孙真人的大医精诚。当然还有许多。他们把自己的医疗经验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诀和歌赋。当然出发点本是为了方便记忆。都说无意插柳柳成阴。无意中成就了他们别有风味的医学歌诀歌赋艺术的高点。可惜我们研究他们医学价值外,很少有人去研究他的歌赋文学价值,这是很可惜的。原因是我们只注重本科目的研究,跨行研究太困难了。不学医的也不喜欢去读,学医的也就只有停留在记忆背颂上。这就导致了学什么关注什么,捡了芝麻丢失了西瓜。唉,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奈何,奈何。      现在我初步把这个空白定位为歌赋口诀的有用性和歌赋口诀的文学艺术性。歌赋和口诀的文学艺术性包括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载体实用价值和趣味性。比如: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这样的歌赋蕴含着非常深厚的中国国粹文化值得研究,就文彩也不差。有趣性比如: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得苏;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好像讲故事一样用歌赋形式记载经验,不空洞不乏味真的别有用心。虽为歌赋但好像小说一样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对作赋是不是宝贵的经验?且继续看,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悬钟环跳,华佗刺跛足而立行。歌赋的人物历史形象增添了歌赋的历史文化价值。人物形象的深刻有味还表现在荒诞中,比如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中国这样子的歌赋太多了,就医学方面有药性赋,金针赋,汤头歌訣。 宝岛台湾也有著名的董针也有歌赋。可以这样子说以前的老先生很多时间学习应用都是歌赋形式,歌赋已经不只是一种文体,而是生活中的一种工具。歌赋的应用文化覆盖于各行各业。 他们用歌赋口诀的形式把实用的文化传统传承下来,可谓功不可没。我们现代诗词歌赋缺乏的就是这点,有用实用。
    当然这些歌赋除了医疗和教育价值外,还值得我们研究的是文学价值,文化传承价值,面对各行各业中存在的歌赋历史文学价值。我们没有深入研究。学习研究歌赋诗词的学者拿着专著读,现在我们可以在科外读读,这些不为歌赋而赋的赋,既增长文采,又长见识何乐不为呢?这一空白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研究。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填补了千百年来对文学科外歌赋研究的文学空白。我认为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尝试。   本人才疏学浅,言不尽意,意不尽言,可谓遗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1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沙發
發表於 2017-4-5 14:34:40 | 只看該作者
当然这些歌赋除了医疗和教育价值外,还值得我们研究的是文学价值,文化传承价值

蘇先生獨特之見地,佩服!佩服!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臺灣瀛社詩學會  

GMT+8, 2024-11-24 17:5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