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玄暉 於 2018-3-4 15:04 編輯
談 昭明文選詩:
陸平原 機 42首
謝康樂 靈運 40首
江文通 淹 32首
(漢無名氏) 31首
陳思王 植 25首
顏光祿 延之 22首
謝宣城 朓 20首
鮑參軍 照 18首
阮步兵 籍 17首
(以上約259首)
沈休文 約 13首
張景陽 協 11首
左太沖 思 11首
王仲宣 粲 10首
潘安仁 岳 10首
劉公幹 楨 9首
陶彭澤 潛 8首
嵇中散 康 7首
郭景純 璞 7首
陸清河 雲 6首
束 皙 6首
魏文帝 丕 5首
張茂先 華 5首
謝宣遠 瞻 5首
謝法曹 惠連 5首
盧中郎 諶 5首
五首以下中小詩人錄詩約 59首
共錄詩約 442首
注: 江淹32首,有30首是一套擬30個古人的擬詩組。
束皙6首,皆是補詩經亡篇的補詩作。
五首以下,在後世具有一定討論度之詩人:
湯惠休 0首
劉琨 3首
曹操 2首
傅玄 1首
王融 0首
現代對文選幾個詬病之處:
1. 選錄郊廟 應詔詩等政治詩作
我認為: 宣揚環保,宣揚本土,宣揚中華民族的文學同樣都是政治文學,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政治正確, 以今人的政治正確套在古人身上,毫無意義。雖然某些狹隘心胸的今人對此感到不滿,然我認為文選選政治詩不是文選的缺點。
人們喜歡談思想,但思想本就是與世推移,既主觀又爭議的東西,人們常對自己充滿自信,認為自己信奉的價值觀就是真理而不可動搖?????? 談文學最好少談思想(例如現實主義 女權 平等),否則既使人的思想更加扭曲,也是對文學的一類污辱。 如果真的想閱讀思想方面的讀物,就讀近代西洋純文學吧! 讀20世紀以前的東西做什麼呢??
2. 少選漢樂府或民間樂府
文選選文,本以 雅 作為中心思想,雖然民間樂府確有一定文學價值,但它既然不合文選選文標準,不選也是頗正常的事。 再說,近代人普遍不辨雅俗,愛俗惡雅,這大概不是什麼可以稱道的事。
3. 認為選詩多堆疊雕砌
我是認為,沒有人天生就懂得欣賞文學,文學欣賞與藝術欣賞實是一個需要後天訓練的過程,我想就像是一般人未必能看出畢卡索的畫的特色處,也無法分辨國際鋼琴大師與普通鋼琴老師的琴聲的差異之處。 辨別文學藝術,這些都是需要長時間訓練過程。 六朝詩同樣如此,需要長時間接觸,琢磨,才能漸漸感受那些看似艱澀的字句傳達真正的美感,與暗藏其中的情感與神韻。 現在人自己文學修養不夠,就將看不懂的詩一律歸為雕砌,這樣的心胸與自以為是,實是使人感慨。
文選實際上的幾個爭議點或缺點:
1. 多選陸機的詩作
宋代以後,對陸機的評價,約有將近一半可稱為詆毀。原因大概是因為陸機人品問題而遷怒至其詩上的結果。
然而詆毀之論且不看。 陸機詩確然存在稍滯的問題(但於同時代的作者比起,陸詩還是算很通暢的,後世認為陸詩乏神韻或無情感,多屬詆毀),而事實上陸詩的評價在南朝當時也已小受爭議,如有潘岳與陸機詩的高低之爭,文選選的陸機詩不少詩在結構與風格也稍見雷同。我認為陸機詩選二十首,甚至二十五以上都沒問題,然選至42首是否過多? 或許是個爭議的點。
2. 選魏武帝..文帝..陶潛詩略少,不選王融...湯惠休詩
魏武詩確然選得稍少,事實曹操不少四言詩頗有可觀處,選詩數可提高到4-6首。魏文詩也有可上調的空間,然魏武魏文詩集,確實本來也存在佳作數過少的問題,文選選兩人詩數少,也是有原因在。
陶淵明詩,大致可調到十餘首,然淵明詩不工者本多,扣除後世的過譽,文選也未必虧待了陶淵明。
王融 湯惠休詩不被選,原因主要是兩人詩多描述男女之情,也算是宮體詩的先河,然若扣除主觀偏見,兩人詩是應該選入一定篇數的。兩人今存世詩都不多,也頗可惜。
另外,郭璞存世詩今天已極少,否則若能觀其原本之全集,其選詩數或者也有該上調的空間。
3. 永明詩人(南朝齊。沈約 謝脁),選詩數普遍偏少,謝脁到選詩數應可選到25-30首,沈約應也可選到18-20首。永明詩人選詩數偏少,大概以昭明崇古輕今之故,然古人崇古輕今,尊重前人,本也是正常現象,倒也不必太過苛求。
4.乏韻詩的選詩篇數稍多
雖然我不認為神韻是詩唯一評判的標準。然寡神韻的詩讀起來確實不好看。顏延之..謝惠蓮等詩人,詩稍乏神韻,雖然在頭腦清晰,狀態良好的時候,緩緩咀嚼其詩,還是可感受不少其詩微妙與有趣的部分,然我還是認為寡韻詩的選詩篇數當壓在一定比例之下,否則選本就會過於沉滯。
不過文選選詩數前八的作者中,只有顏延之的詩稍乏神韻,文選大體也是有注意到神韻問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