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拗中還有一種常見的情形需要隔句「救」,此時很多朋友便會問,何謂「拗救」?
拗救:由於拗句造成平仄調換順序,而令吟詠出現窒礙者,須改變下一句某字的平仄以救之,使之順暢。
如王維名篇〈渭城曲〉(一名送元二使安西)詩:
渭城朝雨挹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詩第三句第六字雖然符合平仄,第五字卻用了仄聲字,令第六字出現「孤平」,違律,因此王維在隔句用「無故人」去救「一杯酒」的拗(「無」字之處原以仄聲為宜,但是因拗救改平聲)。相信有人會發現,上回介紹給大家的小拗句式(句尾改平仄仄為仄平仄),明明也造成孤平,為什麼不必救?只能說是古人的習慣,例子較特殊。
一般七言中第六字造成的孤平,可以用這樣的方式隔句救,但是有一項古人的「潛規則」: 七言詩句的第四字基本上絕對忌孤平(五言詩的第三字允許)。按南朝梁沈約所提出的「四聲八病」,類似於「蜂腰(像蜜蜂的腰一樣細)」(四聲八病雖然專論五言詩,也可以套用在七言詩上)。四聲八病,是沈約提出讓詩歌音律愈趨完臻的論述,四聲即平上去入,八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正紐、旁紐 ,為時人競相效仿。
後世有人推崇沈約整理音律的貢獻,也有人持反對意見,如唐朝著名詩僧皎然曾言:「沈休文(沈約的字號)酷裁八病,碎用四聲,故風雅殊盡。」宋代嚴羽所著〈滄浪詩話〉也認為八病過分拘束,作詩大可不必依循。但是七言的第四字忌孤平還是為大多數人接受。後學也感覺八病限制太多,參考就好。對於四聲八病有興趣的文友,可以到下面附的網址看看。
再舉一例,杜甫〈蜀相〉詩: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詩頷聯(第二聯)出句句尾為「自春色(仄平仄)」,對句以「空好音(平仄平)」救之。
(106.12.25上載)
參考網址: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j8plll6.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