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瀛社詩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請用全漢字真名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161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那年,我們一起學古詩:弔念黃天賜老師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10-31 01:17: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黃老師於2014/10/29晚上十一點多過世於台北馬偕醫院!
真是令悲慟的消息!更是詩壇的一大損失!



初相遇

猶記得2011.5.7 我第一次上黃老師的課。台上黃老師講著《楚辭‧九歌》中的〈大司命〉,當時腦袋裡很難接上線,心想:「這位穿著破舊內衣的糟老頭,其貌不揚,卻講著這麼有趣的古文,這是怎回事?」沒想到這一學,已經過了四年!能學到古詩,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想到古詩還寫沒幾首,老師走了,日後又要向誰去學古詩呢?



黃老師以教古詩為主,也鼓勵學生寫古詩。因為他認為律詩絕句被限制的太死,無法暢快表達。所以他講楚辭、古詩源、易經選,還想講莊子。目的就是要我們擴大對詩的認識,古典詩不是只有律詩絕句,以及後來的宋詞元曲,唐以前的古詩文學更見樸質古風。要是對古典詩詞有興趣,絕對不能省略這一課題。

詩學奇葩

黃老詩堪稱是「素人詩家」,不是學院派的,一切都是自學而成,的確是奇才。他的古詩在當今可堪稱佼佼者,茲選兩首分享:

〈訪童子不遇〉
忽到洞天來,不見洞天開。洞天人不在,行客心悠哉。神峰縹緲外,想像金銀臺。
飛騰有奇術,往來絕塵埃。蹤跡一何往,杖履出天台。雲遊恢八極,心事漫相猜。
赤松今不見,童子自仙才。丹灶催群藥,長養聖凡胎。愧余多俗慮,空此接幽懷。
但恨三山遠,終悲八駿哀。

〈葉公〉
葉公昔好龍,彩繪留其形。及至真龍到,奔逃膽破驚。
人事固如此,何不慎藏名?笑我今猶爾,數載晦其聲。
瞻彼逍遙者,泠然御風行。

有部份作品收錄在「黃天賜詩選」:
http://www.tpps.org.tw/forum/for ... 3147&extra=page%3D1

真性情

我欣賞黃老師的率真,雖然有時覺得他很「臭屁」,但是那種真性情真是非常有魅力的。
和老師相處久了,會把老師當「老小孩」,知道怎麼避開爭辯,然後就可以盡情挖寶了。



教學超認真

黃老師上課會先上一堂正課,例如「古詩源」。他領讀,大家跟,這樣念兩遍,當然是用漢語。接著老師就講解內容,然後就一個一個同學各念一遍。初時我念得很辛苦,因為對漢語實在不熟。但念久了,也知道怎查切音,之後就越來順了。



第二堂課就是批改大家的習作。寫得不好,他會直接批評。寫得好,他也不吝於稱讚。大體來說,老師的批改都很有見地,一針見血,所以同學還蠻樂意讓老師改的。但也偶有爭論,那時一屋子年長者,老師又耳背,常常為了一兩句見解不同,整間教室天花板都快要掀翻了。這場景在我看來,真是有趣極了。這才叫做「教室」啊!非常真實。



課後聚餐

課後,大部分我們都會附近的「世界素食」用餐,每個人120元,不多不少。席上老師都會很努力的「暢談」,同學也會很識相的讓老師講個夠。



一小段用餐影片



老龍吟

黃老師的吟唱也獨樹一格,鏗鏘有力,中氣十足。但是他通常是不隨意表演的,只有在酒酣耳熱時,才會豪氣的找人「拼場」!下面兩首是老師難得正經八百的「表演」。這是老師於2011年瀛社百年大會時所吟唱的兩首詩。



〈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容〉 崔曙
漢文皇帝有高臺  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  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  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竟尋彭澤宰  陶然共醉菊花杯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進出醫院

今年老師好幾次進出醫院,一下子血壓高,一下子末梢循環不良。同學們也陸續去探望了幾次。探望老師不用帶伴手禮,只要帶自己寫的詩給老師改就好。那可比得上一份大大的厚禮啊!要是沒寫,老師還會不高興哩!
老師在病褟上,會跟上課一樣很認真的批改同學詩作。要他休息好像要他的命一樣。9/15那天去探望老師時,看到這景象,感動得眼淚都快掉下來。





下面這兩段影片,可以看出老師的用心:




最後遺作

老師在病褟中有兩首「最後遺作」。一首是寫病中情景與心情:

我身向健壯,近卻時多恙。
履經訪求醫,始知血不暢。
下肢常浮腫,步行需拐杖。
為此心多煩,名醫久企望。
今逢藍醫師,為我決其患。



第二首可說是老師為自己一生形象辯護之作,「君知我好辯,不知我好學」也可說老師一生的「結語」了。

辯者歌 黃天賜 作

人言我好辯,不知我好學;
好辯人皆知,好學人不覺。
故我與人辯,率皆由此來;
人雖相指責,我豈好辯哉!
莊子與惠子,梁上互追問;
魚樂君怎知,兩人起辯論。
此辯真絕論,萬古乃傳名;
愧我終未遇,遺憾恐終生!




老師,安息吧!

老師還有太多寶還沒挖掘,但是世間法無非因緣所生,縱令學生再難捨,老師總有捨報之時啊!
老師已經將他的才學傳承給下一代了。華嚴經入法界品有言:「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我輩該當奮發,秉承老師所教,多學多創作,再傳承給下一代,方不負與老師一場師生緣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請用全漢字真名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臺灣瀛社詩學會  

GMT+8, 2024-11-22 19: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