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瀛社詩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請用全漢字真名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4958|回復: 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王少濤雜文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1-10-15 21:39: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尺牘】
與雅堂

每接清談,如在光風霽月中,頓消塵垢。吾臺文學之盛,莫如今日,而撰述之精,莫如足下。足下主持風雅,教導後學,天之未喪斯文賴有此耳,是誠吾臺之大幸也。弟賦性迂拙,愧無貢獻社會,惟讀書養氣,兼以書畫自娛。蕭嫺女士及徐仲可之書,煩即致意,餘容面罄。並頌 春祺。王少濤拜白,二月十五日。
註:《臺灣詩薈》第21號,大正14年9月15日,頁67。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1-10-15 21:40:17 | 只看該作者
蓮花池

往時,蓮花池水域甚廣,荷荇滋生,魚鳧飛躍,風景甚為清麗。側有茅亭,額曰:「迴瀾」,黃中理所書。光緒十二年,江西德化翰林院編修蔡金臺客臺北,有〈與鹿庵晚坐蓮花池畔〉七絕云:「年來遊興遍天涯,一笑相逢各鬢華。今夜艋津好明月,迴瀾亭上看蓮花。」

註: 有關王少濤《滄隱樓雜俎》的記載,參見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在民國72年4月「蓮 花池舊址」的立碑文字。

板凳
 樓主| 發表於 2011-10-15 21:40:44 | 只看該作者
小竹德吉先生事歷

先生諱德吉,號竹香,小竹其姓也。明治九年十二月八日生於岐阜縣不破郡府中村。父小竹文四郎,母澄氏。先生自小聰慧,明治二十六年入岐阜縣尋常中學校,資稟過人,力學不倦。明治三十年發奮渡臺,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越年夏七月以優等成績卒業,任國語學校傳習所教師、勤務。稻江公學校令發布後,即任教諭。明治三十四年辭職,入早稻田大學,翌年歸臺,任國語學校教諭,奉職艋舺第一附屬學校,指導教生,薰陶南女學者,改良教法,著有令名,全島之青年人物出先生門下者甚眾。明治四十年四月遷任淡水公學校長,艋津人士無不惜別,勤務積勞,致患腹炎之疾,就療於臺北醫院,時當栽植學林之秋,先生憂心忡忡,坐臥不安,病稍見痊,即乘肩輿躬陟山谷,監督植林,以全前任校長計劃之功,其職務之忠,一出至誠。明治四十三年五月,持地學務課長拔氏掌教鷺門,任旭瀛書院長,兼臺灣公會名譽顧問,於是專心從事籍民子弟教育,循循善誘,化雨所被,?於鷺門。公餘之暇,中立於領事館,與籍民之間斡旋事務,疏通上下意旨。中華民國起義,廈地騷動,先生泰然自若,其為籍民任事,非僅籍民賴之,即菊池領事亦莫不器而任之也。大正二年八月中旬,因公事出府之際,舊疾復發,入臺北醫院療治,困頓床蓐間,猶時時念及旭瀛書院生徒,及臺灣公會諸事,夢寐謦顏,未嘗一言及私,病中尚握門下生之手,殷殷勸其勵學,他日揚名顯親報國等語。先生盡瘁於臺灣教育於茲有十五年,勤勞不怠,始終如一,教人有規有矩,不阿不偏,識之者咸想見其為人焉。稻艋人士聞先生之訃,感激涕零,醵金追悼,非先生之德感人何能若此?先生嘗有志于感化院、孤兒院各種事業,未竟其行,溘然永逝,嗚呼哀哉!先生精勵東西學術,頭腦明晰,意志鞏固,尤長於兒童教育學,廉潔自守,氣度雍穆,學問深純,循循然有君子之風,惟得天不厚,氣質薄弱,常扶病為弟子講解,愛惜生徒甚於己子,遇人片言隻語,皆以至誠感人。平生最不喜區別人種,有一視同仁之心,綜其言行,洵堪為一世之師表云。先生卒於大正二年十月二十六日,二男一女,妻清子氏,東京女子大學畢業,今任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囑託。誄曰:「海邦敷教,首創旭瀛。春風化雨,導之以誠。蜚聲鯤鷺,惠澤長流。嗚呼夫子,名足千秋。」

註: 《臺灣教育》第144號,大正3年3月1日,漢文版頁4-5。

地板
 樓主| 發表於 2011-10-15 21:41:20 | 只看該作者
旭瀛書院沿革之概要

夫臺、廈雖阻重洋,僅隔一衣帶水耳。廈門者適當其衝,且為各國通商口岸,貿易尤盛,貨物輻輳,商務之樞紐,中、日最親密之地也。臺灣自歸帝國版圖紳商僑寓廈門,頗不乏人,由最近之調查,有二千餘人,但漳泉籍者居多,由此觀之,臺、廈之關係,豈淺鮮哉?非但為國民者,須知東文國語,以固邦誼,且以端民教也。森安前任領事,早有提議在案,後任菊池領事,亦極重教育,有鑒及此,商於日籍紳商,稟請臺灣總督府認可,於是創設旭瀛書院。于山仔頂桂州堆,即假人家修築為校舍,宿舍選舉學務委員八人,周子文、莊有才、莊文星、王子堅、朱樹勳、曾庄玉,阮順永、蘇君明諸君,維持書院一切事宜。時秋明治四十三年夏六月,聘請臺灣公學校教諭奉職淡水公學校長小竹德吉氏,掌教鷺門,任旭瀛書院長,兼臺灣公會名譽顧問。同時聘請漢文教習秀才許文彬氏,同事教育,募集生徒一學級四十五人。小竹校長,從茲專心從事籍民教育,越年生徒增加,迨明治四十四年秋九月,余奉臺灣總督府學務部命由臺北廳土城公學校訓導轉任該書院助教。明治四十五年春三月,許囑託志願辭職。至明治四十五年春四月,再聘奉職於桃園廳大崁嵙公學校訓導呂郁文氏,任當院囑託。同年五月中浣,聘同文書院卒業生黃傳宗氏,教授高級生之英語,經數月黃君志願告退。大正元年十二月二十日,臺灣總督府學務部長隈本繁吉氏,由臺北經福州抵廈,巡視本校狀況,暨參觀美國所經營同文書院,及中華民國中學堂之教育事業,翌年一月七日之輪期歸府。同年二月下浣聘臺北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畢業生王氏蔥,擔任裁縫教習,數月之間,女紅成績優良。四月初旬,呂囑託陞任本院訓導,當時生徒日盛,多至百三十餘人,男生三學級,女子二十有餘人,獨立一學級。同年春四月下浣,再聘奉職于臺北廳興直公學校訓導楊北辰氏,任當院囑託。臺灣公會長周子文君,暨議員阮順永君,殊熱心教育,頻來本校與小竹校長,面商募集建築金,并覓尋校地事宜。至夏六月十四日于公會開議員會,決議募集建築金諸事,後蒙菊池領事認可。秋八月中旬,小竹校長因學務出府之際,偶然患病,治療于臺北醫院。八月三十日,將桂州堆舊校舍,移轉于李厝墓,假周會長別墅小榕林修理增築,充為校舍,及職員宿舍,樓屋高廣,美輪美奐,巍巍壯觀,通風透氣,衛生最宜。職員臨時開議,分擔各科授業,經兩月有餘。十月二十六日,忽接臺北來訃電云及小竹校長藥石罔效,溘然永逝,職員生徒暨公會諸同人不勝駭惋,嗚呼痛哉!何奪我良師之速耶?十一月中旬聘請福州優級師範學堂畢業生趙松聲氏,擔任教習北京語及圖畫兩科。同月十五日,于本院暨公會合併開追悼會,以表哀慕之情。十二月下旬,臺灣總督府派遣學務部編修書記岡本要八郎氏,任本院長,繼起籍民教育,該氏故小竹院長之知己,素精礦物學著有令名者,大雅扶輪,亦寓廈籍民之幸福也。

註: 《臺灣教育》第144號,大正3年4月1日,漢文版頁7-8。王氏又撰小竹德吉校長輓聯:「絳帳失追陪三載被春風濟濟生徒悲此日,旭瀛施教育一朝成薤露紛紛親友憶當年。」載於《臺灣教育》第151號,大正3年11月1日,頁52。

5#
 樓主| 發表於 2011-10-15 21:41:56 | 只看該作者
寄樓記

人之所以得生存於世界者,衣、食、住三者而已,三者缺一,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然世之重錦衣玉食,而好雕甍瑣闥者,比比然矣。余則異是,以住為首,衣食次之,雖然重乎住,非為雕甍瑣闥之觀也,其旨在乎潔透氣,有合衛生而已。凡人居處,息於此,即衣食亦莫不於此,所居既潔,則氣象清明,精神爽健,一舉一動,一飲一食,莫不咸宜,況所居既佳,雖簞食瓢飲,亦豈非生平之所願歟?余掌教鷺門,瞬將四載,東食西宿,到處為家,竊念蓬梗飄零,實客中之憾事耳。癸丑秋季,旭瀛書院移住於小榕林,樓閣三層,大異疇昔,余亦寓居於此,樓窗四面,光潔透氣,實有合於衛生之旨焉。東鄰大榕林,則乾隆間詩人黃荔崖之別墅也。園林之勝,木石之奇,天然位置,不待吾人穿鑿;一邱一壑,前人之所經營,不待吾人建築。樹幽而鳥自來,花香而蝶自至,不待吾人供養。余足不出戶,而風光皆羅列於前,偶一瀏覽,而勒石之詩文,觸目紛披,歷歷可誦,今昔俯仰,感慨繫之。樓之西北,俯瞰鷺江全市,遙望山青水碧,海闊天空,沙鳥風帆,晴雨萬狀,此天之貺我,以娛心而悅目者,游焉息焉,惟意之適,自維身世,翛然塵外。入此室處,壁懸畫圖,皆古今之名流傑作,案置書籍古器,以供觀摩。公餘之暇,輒以詩酒自娛,幾不知有人世間事。客之訪我於斯樓者,咸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余曰:「萬物於天地間皆寄也,余於斯樓,亦寄焉而已。」因以寄名斯樓云。

註: 《臺灣日日新報》第5270號,大正4年2月20日。

6#
 樓主| 發表於 2011-10-15 21:42:21 | 只看該作者
施士洁

施士洁,字澐舫,號耐公,臺南名進士星階部郎之次子也。清光緒帝紀元,先生年方逾冠,鄉會榜聯捷,授內閣中書。先生父子南宮,為開臺以來所未有。掌教臺澎海東書院,而唐中丞景崧尤相契重,復工詩古文詞。光緒乙未歲,臺灣改籍,先生棄家內渡,往來於泉、廈之間,創「菽莊吟社」,日以詠觴自遣,清風兩袖,筆墨生涯。自署其集,曰:《後蘇龕》。

註: 《東寧墨蹟》,昭和8年5月5日,施士洁墨寶圖說文字,並附註:「王少濤氏藏。」

7#
 樓主| 發表於 2011-10-15 21:42:45 | 只看該作者
史可法殉難處

出揚州西門外向右行,過天寧寺,梅花嶺在焉。相傳史閣部殉難於此,後人念其一代愛國忠臣,拾其衣冠,招魂以葬之。今嶺麓參天,苔蘚滿地,其上有亭,遊客至此,詩酒流連,弔古淒涼,每動故宮之恨,故所題佳句特多。錄之如下:「生有自來文定國,死而後已武鄉侯。」此聯適合史公身,結構既工,辭出自然,惜作者不知為誰?他若「心傷鼎湖龍,一寸江山雙血淚;魂歸華表鶴,二分明月萬梅花。」「殉社稷僅江北孤城,剩山殘水,尚留得風中勁草;葬衣冠有淮南壤土,冷心鐵骨,好伴取嶺上梅花。」「殘居泣孤臣,讀奏章終篇,尤見行間舍血淚;溯源同一派,幸梅花無恙,又從亂後拜忠靈。」「萬點梅花,盡是孤臣血淚;一坏黃土,還留勝國衣冠。」「舟楫何時,惟此江湖宜縱酒;興亡莫問,且將明月佐題詩。」慷慨淋漓,他人一誦,不勝慨嘆焉。

註: 《風月》第2號,昭和10年5月16日,第4版。

8#
 樓主| 發表於 2011-10-15 21:43:13 | 只看該作者
陳太傅軼事

陳太傅寶琛,今年春,病歿於榕垣故鄉。清鼎未革,為宣統帝太傅,佩玉鳴珂,位極人臣。清社既屋,蟄伏燕京故宮,日伴帝讀,講經說史,仍守臣節。帝為馬二所逐,出居天津張園,陳氏患難相隨,寢食與共。九一八事變,帝欲出關,陳力說利害,與他人旨趣不同,遂居北平,自明其志。迨滿州國成立,帝屢邀佐治,弗願也。耿介孤標,如在霄漢,其生平軼事,殊有足記者:有愛少癖,嘗督學江蘇,士子聞風,多去巾為垂髫,用投其好,以冀獲售。面試時,陳見某生額上網痕尚在,遂以額上網痕命題,令口占一詩。某生不假思索,朗吟曰:「昔日峨冠已偉然,今朝艸角且從權;大人須諒鯫生苦,休笑偷閒學少年。」陳為解頤,遂拔之。陳又有盧同癖,家中珍藏名巖茶種甚夥,龍團雀舌、雷莢雪芽,無不美備。對于煎茶之法,尤為研究,每煮茗,必自為之,從不假手婢僕。用紅泥小爐一具,舊宜興壺一,以蘭葉代薪,煎至蟹眼過、魚眼生時,乃泡茶,半甌泛綠,香飄齒頰。有茶葉一片,大約二寸,名:過水綠,為熊希齡所贈者,此葉價值千金,能治痞積疾。此葉甚妙,以沸水一盂,將此葉在水僅一拖,沸水頓泛濃碧色,芬芳四溢。試以肥豬肉一片投以茶盂,移時盡化,則其消滯之功可想矣。聞此葉可拖水數十次,惟陳氏珍如拱璧,等閒不飲也。陳歿後,其所遺茶葉價值不下萬金云。

註: 《風月》第5號,昭和10年5月26日,第3版。


9#
 樓主| 發表於 2011-10-15 21:43:42 | 只看該作者
彫刻談片

余曩歲旅汕歸臺,每遇骨董家,恒見蘭生之竹木雕刻物,刀法精妙,絕無和氣。余初疑是中華名手,後詢尾崎翁,始知是日本人士,據云:不論古今名人書畫,出示蘭生,蘭生即欣然執刀,且視且鐫,自能縮小其篇幅。頃刻立就,刀痕與書畫之筆跡及位置,絲毫不差,神乎技矣,如明人朱松鄰父子再世。余于友人巖田君處,曾見以古竹杖刻經文全篇;又于江崎君寓,以腕枕刻石川柳城翁山水,俱是佳作。蘭生通稱須須木一郎,伊勢人。侍父飄泊諸國,經長崎渡臺,以彫刻為游藝,日得微資,奉養其父,可謂孝矣。大正八年冬,父子俱病於鷺江,父歿後十八日,蘭生亦溘然而逝,時大正九年五月二日也,享年僅二十。嗟乎!自古多才之士,往往易促其天年,今每觀摩其遺物,殊令感慨係之。臺北倉閩竹塢、小松天籟、小野壽田、尾崎古村、高井得堂、鷹取岳陽諸公,憐其才,曾建碑,傳諸不朽云。
林子江水,號觀濤,赤崁人。青年好古,多藏金石圖書,兼寫四君子。書法亦佳,尤精雕刻。赤嵌雖是三百年前文化之發源地,工詩文者,至今尚有其人,若擅藝術及愛藝術癖者甚寡,故林子之作品,不為見重。今年乙亥暮春,余赴東山踏青吟會,順便抵南,遍覽赤嵌諸名勝古蹟,對景吟哦,足慰旅懷,竟蒙林子雅意,留宿其鵲化山房七日。茗說席次,即出自刻竹木文房及煎茶諸品見示,件件俱足玩賞。余尤愛以兩色烏柿木刻成一葉蘭,黑處為葉,白處為花,儼然如生,頗得幽嫻貞靜之致。余固知林子頗自珍重,遂不敢啟齒,乞以相貽。臨別即賦七絕三章,聊表林子之才藝。句云:「青年鐵筆自成家,金石圖書滿架賒。最巧卻將烏柿木,刻為一葉一蘭花。」「木鐫成竹誤為真,雅供文房更可珍。如子聰明精一藝,此生衣食不憂貧。」「松鄰應是汝前生,竹木雕鐫法最精。莫怪赤嵌人不識,他年藝苑自留名。」前有書細字于一米粒之表面者,驚動世界。者番又有工刻微細文字之名手來朝,姓傅名抱石,年僅而立。傅氏之最得意者,能以闊二糎九、長五糎四之壽山石,刻〈出師表〉全文八百餘字。又以闊二糎、長三糎之青田石,刻〈離騷詞〉全文二千七百餘字,神乎其技。蓋中華地大,文化最古,往往產此奇才之藝術家,散見書籍。聞傅氏近將開個人展,受日本藝術愛好家之品評云。

註: 第一、二段載於《風月》第6號,昭和10年5月29日,第1版。第三段載於《風月》第7號,昭和10年6月3日,第1版。

10#
 樓主| 發表於 2011-10-15 21:44:16 | 只看該作者
奇竹

今年春,湘省湘陰縣源福鄉麻石山中一竹園,廣可數畝,竹筍叢生。初無異狀,三日後,忽見中有一筍,長而且大,粗可盈抱,實為筍類中所罕見,園主異之,乃不掘取,欲觀其究竟。詎料數日後,筍已成竹,高逾二丈,枝幹異常粗大,雜生竹叢,大有鶴立雞群之概。更可怪者,其葉半青半黃,殊覺美觀,而自幹至枝,亦青黃各半,界線儼然,宛如兩片合成,不露縫?。特有一種芳香,沁人肺腑。於是遠近人民爭以為奇,觀者絡繹。後為湖北某大學博物教授所聞,亦自遠道來觀,詳加研究,終不解其故云。
噫!大自然之產物,原多異種,殊不足怪。吾臺之新竹郡、文山郡及花蓮港廳下之深山幽谷,特產縞葉名蘭,其葉帶有白線或綠線,或全葉皆白,或青白各半,略與上述奇竹相似。栽蘭之熱,莫若此數年間,高價買賣,上者一芽價值萬餘金,中者數千金,下者數百金。迥異騷人墨客之真有蘭癖,而玩賞其清香幽靜之致也。

註: .《風月》第6號,昭和10年5月29日,第4版。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臺灣瀛社詩學會  

GMT+8, 2024-11-22 12: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