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樓主 |
發表於 2012-7-7 12:07:3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思禹 於 2012-7-7 12:13 編輯
詞長吟安! 謝謝詞長的指教!
首先,表達對 詞長的敬意,詞長吟頌 漢武帝的[秋風辭],真是氣壯山河,巾幗不讓鬚眉,令人印象深刻!
的確,七言排律(超過16句以上-2首律詩還可以)要寫的合乎平仄對仗不容易!
因此,我只能說儘量合乎律詩的要求-平仄對仗,而對仗要看讀者對媽祖的故事
了解多少! 我所寫的對仗非全是天對地/南對北...那種明對,而是隱喻或是意涵,
譬如:
廟柱幡旌麾將聚,生黎飯擔犒謙辛。
廟柱幡旌麾將聚 指的是天兵天將 , 生黎飯擔犒謙辛 指的是人間百姓.
浴火金身安上座,香黎沐淨拜蒼旼。
浴火金身安上座 -- 媽祖聖座金身過火 , 就如同民間百姓洗淨身體 -- 香黎沐淨拜蒼旼.
繞狩街坊施惠賜,歸宸返座緬慈真。
媽祖出巡賜福百姓人家,媽祖歸座本廟,人們來廟朝拜求取平安福祉,這是相對的亦可為之對仗
有時想想一首七律詩寫了五六十句以上,真得要句句對仗,朗讀才會唯美嗎? 會不會太單調..
部分的模糊,是不是突顯 對仗部分的涵意,更能深入人心!
詩學概要裏,似曾有段話,大意是 -- 那些歷史留名的好詩不全然是完全合乎平仄對仗的詩.
其意是告訴後人,詩是種修養,情境 -- 固然格律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讓詩傳頌引起人們的心扉與共鳴.
-- 文學的迷人,就在於此.
不才嘗試借用近體格律來寫長詩,主要發現有時一首七律無法將詩的感覺發揮的淋漓盡致,而我受
二首詩的影響很大 - 白居易的[長恨歌]及全台詩裡的蔡國琳[秋日謁延平郡王祠]
先賢的才華,看得出來科舉時代,文人真是飽讀詩書,非現代人所能想像!
但他們的長詩,不是古詩體 就是組詩...似乎,很少用近體詩一氣呵成來寫,原因是難度太高了!
白居易《泛太湖書事寄微之》
煙渚雲帆處處通,飄然人似入虛空。玉杯淺酌迎初匝,金管徐吟曲未終。
黃夾纈林寒有葉,碧琉璃水淨無風。避旗飛鷺翩翻白,驚鼓跳魚撥刺紅。
澗雪壓多松偃蹇,巖泉滴久石玲瓏。書為故事留湖上,吟作新詩寄浙東。
軍府威容從道盛,江山氣息定知同。報君一事應君羨,五宿澄波皓月中。
此為 先賢的長律,留於後世,也只有16句.
長詩一般多為[頌讚]或有[故事情節的紀實]敘述, 相對於短詩(例:七律56字) 大多用於[隱喻]或[抒情]
我想各有千秋,而身為一個詩者,如果在這浩翰的詩詞領域裡,只默守七律/五律,難免覺得有些遺珠之憾.
既然,古人提倡近體詩時,也有[排律]一說,不才就拋磚引玉吧! 起個頭! 寫的好不好,不是很重要了!
重要是 以本詩為例,可否引起大家對生活當代的風俗民情-媽祖,有所共鳴? 也期望大家在詩的天地,共襄盛舉,交換心得!
如上, 白居易《泛太湖書事寄微之》,這是我分享另一首長詩[珊瑚潭]時,一位來自香港的詞長(友網) 所提供的..
這也促使我以日月潭為題材,寫了另一首長詩[泛明潭書寄語]
謝謝諸詞長的批評指教,為讓 思禹有更大的改進空間,可否具體的說明...有時一句[對仗不工],霧裡看花...
而我不再用排律為標題,但應為七律的近體格律,並無不妥!
再次謝謝大家! 我也常常在此拜讀很多詞長的佳作,諸如 林前輩,閒農,拾荒樵夫,曉曦...等 感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