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瀛社詩學會

 找回密碼
 註冊:請用全漢字真名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查看: 171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誰遣參差寄遠思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12-18 08:26: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誰遣參差寄遠思  張大春

出處:張大春臉書

《楚辭‧九歌》裡有這麼幾句:「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婉轉陳詞說相思,參差兩字,平添多少韻致?
王逸在注這個語詞的時候,解為「洞簫」,如果說得更明確些,極可能還不是單管的洞簫,而是編竹排簫。這樣的名詞古來爭議就不少。另一個說法,以為洞簫本來就不是指單管吹具,單管的一律該叫豎笛;而凡稱為簫的,皆是多管,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上端就口之處是齊平的,下端兩旁較長、中央較短,正以此長短不齊之故,名曰「參差」。
洞簫之最著名者,咸稱貴州玉屏簫。一方面也是因為此間生產堅直脆硬的竹子,據說從採竹到完成,有七十多道工序,手藝相當細緻。中國文物──哪怕只是土特產的小玩藝兒──往往有這麼一個特點,一旦名氣大了,「說頭」就會膨脹,關於手藝的種種傳奇,經常大過實質;故事反客為主,成了工藝品的迷人本質。
玉屏簫也有許多品牌,民國以來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鄭芝山」。這是大約兩百年前的一個製簫師傅,據說生小成了孤兒,為寡母含辛茹苦地帶大。某年地方上流行瘟疫,鄭芝山的母親也染上了,卻苦無療養之資。和一般孝感動天的套路沒甚麼兩樣,鄭芝山日夜祝禱,隨即夢見個白衣老婆婆來降了福音,讓他前往南山採竹製成洞簫,自然會有人來購買,得錢即可治療母親的疾病。
這故事沒有說明:荒歉之年、疫病之區,還有甚麼人會買洞簫?更沒有解釋:鄭芝山是在甚麼時候、跟了甚麼人、怎麼掌握的技術而能製作洞簫的。說是照著菩薩的指示,盡一晝夜之功,便製成了幾支簫。
就在他隨手信口吹起其中一桿簫的時候,庭中忽然出現了一對隨樂音起舞的鳳凰,讓四鄰看見,因之少不了這一類故事理最重要得六字真言:「一傳十、十傳百」,以為這鄭芝山純孝通神,格召靈物。剩下來的事就更好辦了:地方官聞知也前來慰問,就像時下那些也想打動小老百姓的政客,親自前來慰問不說,還散擲宦囊所有,將這頭一批能召喚鳳凰的洞簫都買了去,鄭芝山自然也就有了給母親治病的醫藥費了。
我曾經在親戚家中看過一支據說是鄭芝山款的玉屏簫,上鐫七言一句,字稍大;底下則是小字七絕一首,都是工整漂亮的八分書。七言寫的是「誰遣參差寄遠思」──還真不知道是甚麼人的句子;七絕則比較尋常,為唐人顧況的〈宮詞〉:「玉樓天半起笙歌,風送宮嬪笑語和。月殿影開聞夜漏,水晶簾捲近秋河。」
〈宮詞〉當然是名作,難得的是那製簫的匠人應該並非隨意檢選了古人篇什、隨手鐫刻而已。無論「掛號」鄭芝山的工藝品是否皆出自孝子之手,至少他們對於日後會拿起這桿簫來摩挲把玩、按律求音的演奏者是有敬意的,他們會揣摩:這時不時在靜夜之中吹奏的人之於樂曲、之於藝事、之於身世情感,應該會有些很本質性的文化感受,即使俗入唐詩三百首,也還會讓人心神一蕩。
令我更加好奇的是大字七言的「誰遣參差寄遠思」,能寫出這樣的句子,至少應該知道「參差」二字在《楚辭‧九歌》那裡的出處,這應該不是一個製簫師傅份內的文教修養,它是一個孤立的句子嗎?它的上下文又如何?若非匠人自己的作意和文句?是另有代筆起稿的作手嗎?那人和鄭芝山這個堪稱玉屏簫中之「名牌」作坊有甚麼關係?抑或這根本是在時下觀光工藝名牌潮流形成之前,就已經出現的詩句?
還有還有,那必須經過簫聲排遣或傳遞的遠思,是寄到甚麼地方去?又是寄給甚麼人的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間QQ空間 騰訊微博騰訊微博 騰訊朋友騰訊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對反對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小黑屋|臺灣瀛社詩學會  

GMT+8, 2024-11-26 00:1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